更有明朝恨什么动物,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

——选自《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二、努尔哈赤与明朝的恩怨:努尔哈赤与明朝的恩怨,说到底是女真族对于明朝当时的民族政策的不满,而不满之处,主要就是两个:1.对明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不满:早在成化年间,明军先后两次对建州女真“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杀建州女真首领李满住和董山;共擒斩女真人一千七百二十余名,焚烧庐舍一百九十五座,及其积聚二百一十七所 。
明朝与清朝哪个更让人恨?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也是客观存在,虽然不是科学,但也绝不是文学作品,本身不带有情感色彩,不能以爱恨情仇这样的感情立场来评判 。认识历史可以有个人的感情成分,但不能把感情成分做为评判标准,给历史评价冠上感情色彩就会变成某些活跃在荧屏上的“大师”煲出的心灵鸡汤了,进而会演变成以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爱或恨这样的认识角度对待历史,这就失去了历史认识的意义 。
历史认识的意义在于发现真实的过去(其真实性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个人感情说了算)并由此扩展至现实问题的讨论 。如果以感情成分来评判历史,我们的认识将变得十分混乱,因为感情是没有标准的 。人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是一种感情表达,心情忧郁时又是另外一种感情表达,男人是一种感情表达,女人又是另外一种感情表达,以这种时刻处在变化状态的条件来做为一种评判标准,完全会无所适从,也就没有理性可循 。
所以,我不能全部回答这一问题,只回答合理的部分,对明清两代做一些比较分析 。帝制时代,开国皇帝们的作为往往会影响整个朝代的发展趋势,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皇帝,其在开国以后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维护既得利益和如何顺利将巨额遗产传承给下一代两个方面,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地主的形象,守成有余,开拓不足是其先天的缺陷 。
因此明朝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上突破有限,基本上延续了秦始皇以来的治国之道,甚至还有倒退,以长城为界守护国门实质上就是农民式的圈地修院墙,分封诸王又退回了汉朝的老路,在任用官员上既不信任武将,也不信任文官,使有明一朝始终不能人尽其才,造成皇帝和臣属之间始终紧绷着信任危机的弦,内耗频仍,拖累了整个国家的进步 。
这一点反倒使民间藏龙卧虎,加之思想管控较松,所以促成了社会的思想繁荣和科技创新,在整个帝制时代相对比较突出 。皇二代以后有所突破,明成祖朱棣时代的永乐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进步不小,尤其是对海洋的经略,既代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体现了封建帝王对世界关注的胸怀,大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风范,可惜的是,也仅仅体现在了对世界的好奇,并未能形成国家层面的政治格局,之后的继任者们又没能继续进行下去,完全止步于农民式的算账方式上,因此也就没能摆脱农家格局的束缚,使中国失去了可以领先世界的一次机会 。
清朝的开国过程比起明朝来说相对要复杂一些,开国之君皇太极虽完成了立国,但只是在关外,进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还没等国家稳定下来就驾崩了,所以我们就从康熙皇帝说起 。康熙皇帝是一位开国和守成兼而有之的皇帝,清王朝在其手中基本完成了政治稳定,清朝的大部分政治建设工作也由其完成,康熙皇帝在纠正了满清入关初期的陋政后,也充分吸收了前朝失败的教训,取消了分封制,之后还破除了以长城为界守护国门这一历代帝王坚守了几千年的陈规,同时也以自己出身少数民族的先天优势,与国内大部分少数民族建立了特殊的政治信任关系,避免了历代经历由少数民族引起的战乱影响,应该算是历史的进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