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册玉诏是什么,玉诏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要想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大概需要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专著了 。总之,要说明白“什么是骈文”,必须费一些口舌 。尚书省隶属六部,工部是其一,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主要是兴修水利搞基础建设 。”“鲤对”“龙门”也是用典 。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凤册玉诏是什么,玉诏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要想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大概需要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专著了 。这是说,此问题太难太复杂,咱们只能浮皮潦草地说了 。简单说,“骈文”,是一种在中国流行了将近两千年的“文体” 。进一步说,对于“骈文”这种文体,很难用极简的语言予以概括——有学者总结了“骈文”的二十几个“特点”;另有学者,浓缩为十几个…… 。
总之,要说明白“什么是骈文”,必须费一些口舌 。一先作个大致的描述吧——“骈文”,是中国很重要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以对偶句为主体;从文类上说,“骈文” 居于散文和韵文之间;从创作上来说,“骈文”讲究用典并追求词藻华美 。说“以对偶句为主体”,是讲以“四六文”涵盖“骈文”未必准确 。“骈文”一词,清代才有 。唐代李商隐的《樊南四六》,开创了 “四六文”一名的先河 。
北宋欧阳修、夏竦,皆以“四六”称自己的此类作品 。南宋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塵》、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是此类文体的专论 。但是,“四六文”并不能和“骈文”完全划等号——六朝以前,骈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又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宋人,喜用三句以上长联,等等 。所以,“四六文”,只能算对“骈文”的一种泛称 。
说“居于散文和韵文之间”,是讲“骈文”与“散文”和“韵文”还是比较好区别的 。中国文章,自古“散”中有“骈” 。比如《诗》《书》《易》中,都有对偶之句 。后来,“骈文”出现,也是“骈”中有 “散”,极有名的骈文作品,很多也在其中插有散句 。问题在于,句子,不等于文章,上述情况,一是不能证明“骈文古已有之”;二是不能因为文中有散句就否认其不属骈文 。
骈文和散文的明显区别,除了对偶句多还是散句多这一点之外,更在于对文章气势风格追求之不同,具体表现在风格、语言、用典表达效果等等 。至于“骈文”和辞赋的关系,应该说存在不同意见,但其实也不难区别——从修辞上说,骈文以对仗为主而辞赋以铺陈为主;从句法上说,骈文以对偶为主而辞赋以排比为主;从韵律上说,骈文求平仄而不看重押韵,辞赋则不仅讲究平仄还需句尾押韵;从题目上说,骈文常常题目随意而辞赋一般都以赋名之;从功能上说,骈文更为灵活甚至做论说文用,而辞赋基本用于描写和抒情 。
“骈文”,的确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骈文”,和古文及后来科举中所用的“八股文”,其实区别亦很明显,不遑论及 。关于“骈文”讲究用典并追求词藻华美,在下一部分中再说 。二“骈文”之“骈”,原指两马并驰 。“骈文”还称“骈俪”,“俪”则指夫妻成对 。所以,“骈文”或“骈俪”,所概括的,就是此种文体的最突出特点——语句的平行、对称 。
这个特点,既是中国语言和汉字的单音节、多声调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这种文体的美学追求 。所以,“骈文”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语句对仗 。宋玉《神女赋》:“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五色 。”司马相如《上林赋》:“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 。”张载《七哀》:“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 。”沈炯《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承眀既厌,严助东归;驷马可乘,长卿西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