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古诗,通过题西林壁你知道了什么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 。我们再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个人和这两首詩 , 都很有名气 , 要论詩的哲理性 , 是詩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比较富含哲理 。元丰七年 , 四十七岁的苏轼已过不惑之年 , 以在庐山的感受作了十余首诗作 , 唯独这首《题西林壁》 , 道出了他看透世事沧桑、识尽官场险恶、悟彻人生真谛的奥秘 。
【题西林壁的古诗,通过题西林壁你知道了什么】《题西林壁》后两句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的古诗,通过题西林壁你知道了什么


谢谢邀请!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揭示了对问题认识的角度不同 ,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的道理;要想对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 必须全面地去思考问题 。古时候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 摸到腿的人说像柱子;摸到尾巴的说像一条蛇;摸到身子的说像一堵墙;摸到耳朵的说像簸箕;摸到牙的说像木棍子……由于摸到的位置不同 , 对象的形状认识也不同 。
由于站在庐山的位置不同 , 所以看到庐山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 只有全面的看庐山 , 才能对庐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因此 , 在现实生活中 , 遇到一些人和事 , 如果对问题没有深思熟虑 , 没有透彻的了解 。不能随意下结论 , 弄不好有可能以偏概全 , 得出不准确的认识 。俗话说 , 旁观者清 , 当局者迷 。即使纵观全局 , 也有可能忽略的地方 。必须慎之又慎 , 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 。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题西林壁的古诗,通过题西林壁你知道了什么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 。苏轼是以庐山多姿多彩的神奇景观 , 形象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 进而引发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理念 。知人论世、顾及背景 。做为朝廷重臣的苏轼 , 在元丰二(公元1079)年 , 以讽刺变法新政 , 诽谤朝廷之罪(史称乌台诗案) , 于元丰三年 ,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历尽周折 , 于元丰七年 , 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
苏轼在去汝州途经庐山时 , 与友人参寥同登庐山 , 时值春末夏初 , 苏轼见识了庐山一时云蒸霞蔚 , 千山披绸 , 万峰隐退;一时艳阳高照 , 千山绘碧 , 万峰凝翠的壮观景象 , 感悟到其与人生境遇何其相似的哲学理念 。元丰七年 , 四十七岁的苏轼已过不惑之年 , 以在庐山的感受作了十余首诗作 , 唯独这首《题西林壁》 , 道出了他看透世事沧桑、识尽官场险恶、悟彻人生真谛的奥秘 。
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哪一首诗哲理性更强?为什么?
题西林壁的古诗,通过题西林壁你知道了什么


这两个人和这两首詩 , 都很有名气 , 但是要论詩的哲理性 , 还是詩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比较富含哲理 。我们先来看看原詩 , 再细致的分析一下 。先看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詩为王安石30岁时所写 , 当时年轻气盛 , 借景抒情 , 对实行新法有着很大的抱复 。我们再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