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就业信息网,请问一下,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网的用户名和密码还是学号和省份证后...( 五 )


在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罗仲平看来 , 在承担国家项目的过程中 , 本地学者的学术水平与队伍素质也将得到高质量的锻炼 。以川大为头雁 , 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社会科学正在加快构建 , 今年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成功申报立项200余项 , 位居西部第一和全国第一方阵 , “四川社会科学日益繁花似锦 ,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
土壤
似锦繁花离不开土壤的馈赠 , 学术根脉延传 , 领军人才辈出 。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 , 川大的人文社科始终立于强者之林 。
“85后”年轻学者励轩首次申报 , 便顺利斩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励轩两年前才到川大工作 , 此前从事边疆民族学研究的他 , 真正来了才发现这里有“比想象中更深厚的土壤” 。“做学术的人最怕孤独 , 我只身来到川大 , 却从未感到孤独 。”除了云集于此的同辈学者 , 学校为他安排的博士后导师石硕教授堪称学界泰斗 。“短短两年 , 我受益匪浅” 。
励轩的个体成长 , 离不开土壤的馈赠 , 积淀着百年川大对人文社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
川大人文社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从建校开始 , 文史一直占优势力量 , 可以追溯到清末的尊经书院和四川高等学堂 。
这里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徐中舒、缪钺 , 文学家李劼人 , 美学家朱光潜 , 经学大家廖平、蒙文通 , 龙学泰斗杨明照等学术大师 。今天有向熹、罗志田、项楚、曹顺庆、查涛、徐泽水、霍巍等“杰出教授”“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领衔一方;有迄今收集汉字最多的《汉语大字典》和断代文章最全的《全宋文》 , 世界第一部《甲骨文字典》 , 被誉为川版“四库全书”的《巴蜀全书》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 。
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 , 川大获得16个A类学科 , 文科占了5个 。“这是中国高校学科最具公信力的排行榜啊!”傅其林说起来一脸骄傲 。
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 , 川大的人文社科始终立于强者之林 。而进入新时代的川大 ,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仍在进一步厚植这片土壤 。
2017年 , 四川大学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围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进行了专题部署 , 并将5个人文社科学科(群)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及超前部署学科序列 。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 , 是国家思想文化的高地 , 繁荣发展人文社科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 也是学校121年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3月 , 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国牵头组织召开了4次人文社科繁荣发展调研座谈会 , 和相关处室、涉及学院、顶级专家一起 , 为人文社科发展把脉开方 。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人文社科 , 川大从上而下坚定共识 。
作为川大“土生土长”的“长江学者” , 霍巍深感历任校领导对人文社科从不轻视 , 即使在今天文理工医的格局下 , 也提出“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发展路径 , 川大有底气在人文社科领域独树一帜 。“川大地处中国西南 , 涉及边疆、民族、宗教、国安等带有区域性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是我们的优势 。”霍巍分析 , 比如历史学院抓住区域历史与边疆学的重点 , 文新学院抓住文化传播与中华各民族文化认同来开展科研 , 这些科研课题都彰显了川大特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