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人事人才网,最好的人才网许昌市有那些?( 十 )


《梨园春》栏目创办人周迪君
观察《梨园春》的成功和延续,要深入其内在运行肌理——以戏迷擂台赛的方式,充分调动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
“从有《梨园春》,农民知道礼拜天了” 。
李树建在青海的亲戚朋友,每周六6点半之前就吃完晚饭,在电视机前摆好凳子,等着看《梨园春》 。
24年来,《梨园春》造就了上千名草根明星,给参赛者带来了荣誉和风光,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精神食粮 。
《梨园春》之后,各地电视台的戏曲类栏目和戏曲频道相继出现 。
官方的评价是: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究其背后,戏迷擂台赛机制,让《梨园春》保持着多年竞争优势,并成为现在重要呈现形式 。
规则:在探索中演变
20世纪90年代,香港四大天王的海报贴在广大内地中学生的床头,港台流行音乐复刻在磁带里卖给年轻人,戏曲前景黯淡,演出市场萧条 。
这像极了当下的境况——在人人从手机端寻求娱乐,传统电视栏目如何重获生机?
1994年10月,《梨园春》诞生,定位为戏曲欣赏,播放名家名段等旧戏,工作人员只有4个 。
作为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最早引领者,《梨园春》在创世之初就担起了传承300年河南豫剧,承载中原5000年文化脉络的重任 。
然而,收视率和反响都很一般 。
1999年3月,《梨园春》创办5年改版,摸索着走一条“现代电视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 。”
这就有了后来让《梨园春》大红大紫的戏迷擂台赛机制——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来投票,改变了过去你播我看,你唱我听的单向传播模式 。
通过对阵的方式,引起参与者背后各种因素的支持,从而带动收视率 。这像极了当下微信投票,是拉动粉丝、提高参与性最好的方式 。
这种纳入竞争和互动,央视的《星光大道》、浙江卫视的《最强大脑》都在沿用 。
改版第一年,《梨园春》平均收视率稳步上升到14.26%,在河南卫视位居第一;2000年至今平均收视率保持在18.6%,最高达35.7% 。
2017年2月,《梨园春》制片人齐柯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十佳栏目制片人”奖
尽管戏迷擂台赛对收视率的贡献显而易见,但是其弊病也逐渐显现 。
2007年和2008年年终总决赛时,出现同组6个选手中4个唱收姜维的“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选段 。
《梨园春》栏目制片人蒋愈红曾担心地说:“戏迷擂台赛唱段的短暂性和重复性,也产生了大众文化内容的贫乏性” 。
如何适应时代的电视传播的手段,是《梨园春》求变的一个方向 。
过去都是一场大戏或者一折戏,20多分钟甚至两个多小时,许多观众会觉得戏曲太慢了,太长了,坐不住 。
现在的唱段都是短小精悍的,最多七八分钟,少的两三分钟,节奏感就有了 。比较适合当下电视的传播和观众的审美习惯 。
《梨园春》打破了主持人报幕、名段欣赏的方式,大量讲艺术家不为人知的一面,讲普通戏迷的追梦故事 。
节目引进评委机制,选手唱了几句后,就有可能被评委打断,直接评判优劣 。这引起了豫剧界的普遍吐槽:豫剧是一门艺术,单凭唱几句怎么可能表现出一个选手的整体素养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擂主觉得评委们并没有说服力:“豫剧的二八流水,你给我唱一下,你懂么?不懂 。”
全国大腕姜昆来了,本地大腕范军有些失态 。反倒是把打擂的给有些忽视了 。
改版后的《梨园春》,与《中国好声音》、《欢乐喜剧人》有些相似,但是张艳红认为豫剧毕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具备专业属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