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天地人才网,宝安区红天地人才市场怎么样?( 六 )


“国学热”在中国兴起了,各类讲座、论坛、培训唤醒着人心与人性 。我们不能不由衷感谢那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者、倡导者和传播者 。
然而,真正用心学习和领悟国学经典的人还不是很多 。现在的中国人,面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有人淡然漠然,有人心生向往,有人装点门面,有人自矜自长,有人审问批判,有人借以牟利,有人一味恶搞 。
在一个浮躁之风劲吹的时代,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让人意外 。拨乱反正岂可一蹴而就?连孔子都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就是说,如果有真正的王者出现,也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使仁德广布于天下;善人治理国家实行仁政,经过100年,也就可以达到消除残暴、免除刑罚杀戮的理想境界 。
“国学”一词,始见于西周,原指由周王朝开设的专供“国子”就读的学校 。自汉唐至明清,相沿此制,凡由朝廷设立的同类性质的学校,如太学、国子寺、国子学、国庠、国子监等,都可统称为“国学” 。
今天的学术界对“国学”的概念一直争论不休,不过,多数学者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
《周易》有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就是说,一个立志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应该多了解多领会前贤先哲的言论和行事,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 。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 。
那么,面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一般的中国人怎么去了解?怎么去学习?怎么去补上这一课?
无论从什么角度说,《论语》和《老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性著作,是中华文化中恒久的、朴素的、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两部代表性经典 。
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本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入中小学课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落实到学校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中去 。经典教育缺失的过与错,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必要抓住不放,如孔子的教导:“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只是这种教育现在已成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
童蒙时期接受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它好比为一个人扎根和立规矩,有了这个根这个规矩,也才能够“成方圆” 。至于已经荒废宝贵岁月的成年人,阅读经典,其实只能叫做补课 。成效如何,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一颗敬虔的心 。
历来的学者给我们开列的“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这对于专门的研究者来说确有必要,但用于启蒙、唤醒大众的经典,无须过多 。骚塞有句提醒非常中肯:“多读如多食——不能消化也就完全无用!”
我认为,用于启蒙和唤醒中国大众的经典,首先是《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和《老子》 。
学习国学,应该循序渐进 。
《弟子规》,本为简单的儿童启蒙读物,但在今天,无论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历经世事的成年人,理解这些“简单”的人之为人的道理的人并不太多,所以须得继续补课 。从其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一位佛学老法师将其与《四库全书》的价值相提并论 。
《大学》,被孙中山誉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因为它是“初学入德之门” 。诵读《大学》,我们将进入学习做人的首要门径,懂得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懂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路径 。
《中庸》,揭示了天地万物和谐的奥妙 。中庸是与天道相遥契的人道,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中庸,通过人类社会无数个体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人具备“万物皆备于我”的宇宙情怀 。中庸之道,让“天地各就其位而运行不已,万物各得其所而生长繁育” 。理解并践行中庸之道,人生将进入合乎常情、合乎常理、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