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培训计划,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使什么

1 , 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使什么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孔凡哲[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30024)《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摘要]针对当前以校为本的广泛开展 , 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 以数学学科为例 , 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 , 为深化中小学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校本 , 教研 , 培训 , 内容 , 中小学当前 , 以校为本的各种临时性培训活动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 , 已经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关注 。以校为本的课程推进方式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起来 。然而 ,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究竟应以哪些内容为主体?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国内外有关的报刊、著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 , 有关的深入探讨也是十分鲜见 。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新课程的实际 , 以数学学科为例 , 详细探讨中小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一般地 , 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个类别 , 其实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动研究 。其中 , 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方案、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 , 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 , 起到专业引领和促进反思的目的 , 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地 , 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 , 而校本管理旨在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看 ,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 , 考虑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普及新课程 , 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 , 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 , 校本培训可以作为“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培训” , 如对于那些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年级、学校和地区的相应教师的培训 , 使用相对集中的校本培训、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 , 比较适宜;校本教研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 , 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 ,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内容 ,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 , 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 , 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 。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 , 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 , 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 , 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 。如 , 多媒体技术(如实物投影仪等)在教学中的应用 , 就需要集中式、突击性的1~2次校本培训活动;而对于“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动态效果?如何恰当处理多媒体的屏幕展示与传统的黑板板书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 , 就需要进行系列的专题研讨 , 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目前情况下 , 尽管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1] , 但是 , 各学校之间仍有许多共性问题 , 以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 , 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 , 也是安排“以校为本”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 ,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主体内容可以这样安排:1.新理念讨论与新课程反思活动方式:互动式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含义是否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何理解数学活动?“掐头、去尾、烧中段”意指什么?“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结构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作为刻画数学活动全过程的三个阶段 , 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继承与创新?如何理解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有人说 , 在新课程下 , 对学生来说 , 课程是生成的 , 是在活动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对教师来说 , 课程是预设的 , 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前 , 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 , 但同时 , 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许多事情往往是无法预测的 , 从而 , 课程又是生成的 , 是师生相互交往互动而产生的 , 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师生交往活动的互惠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结果”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选择和编排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材料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和关联?如何理解新的评价观?从“横向评价”转到 “纵、横评价相结合”的意图和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如何理解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更新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新体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否就是将以往的“黑板板书内容”简单搬到“屏幕上”?在数学课堂上 , 用flash制作的有关平移、旋转的动画 , 取代“学生用纸片进行折叠、动手操作等活动” , 是否就是课程整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正确地评价新课程的得与失?哪些是实施中的问题?…2.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 , 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 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蒂要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 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才能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 。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师任教的“看家本领”!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 , 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 ,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的格式 , 一般有课堂教案、表格、流程图等三种形式 。采用课堂教案的方式编写的数学教学设计报告 , 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年级、设计时间、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分析、教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评估方法、参考资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 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 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 而具体落实和完成这些设计活动 , 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1)知识与技能(为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2)过程与方法(数学内容要和未来的职业与日常生活有关);情感与态度(数学要与人的一般发展有关);(3)情感体验 , 即对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 自信心和意志力 , 探索创新、交流合作、严谨求实的态度与习惯;(4)数学认识 , 即正确的数学观 , 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 , 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兴趣;(5)思维能力 , 即体验思考的方法 , 养成说理有据的思考习惯 ,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解决问题 , 即包括学习的能力和策略的发展 , 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 即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合情推理等)、常规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发展 。对此 , 要考虑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有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3.教学实施具体技术、方法的研究如何看待新的教学方式?讲解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传统方法与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 , 在课堂教学中 ,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时也是必要的 , 但不能时时关注“教”而忽略“学”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嘛?有人说 , 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互补的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吗?好课要不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如何备课?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备课到现代教学设计的跨越?课堂教学基本功还要不要?在新理念下 , 又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应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整合与统一?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课前探究、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的自然延续?如何将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课外?…4.教学反思研究(1)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一般地 ,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 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教学反思可以细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2)要关注教学反思的哪些具体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的?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 ,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在课改背景下 ,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需要相应的变革 , 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 不仅是重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所以 , 教师写课堂教学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种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径?有人说 , “撰写教育案例 , 就是要求教师讲述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故事 , 它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 而撰写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把课改中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 , 失败的可让同行以及后来者吸取教训 , 成功的可为他人提供借鉴” , 这种认识对嘛?你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实践过哪些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5.中考、高考命题技术的研究中心问题:中小学命题技术与方法有没有一些基本规律?如何把握这些规律?具体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测评?如何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测评?如何选择恰当的测试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如何设计与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测试的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综合应用的测评?如何设计恰当的测试题以及相关的测试形式?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应用型试题、阅读理解题、操作实验题、图表分析题等各类题型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如何编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题有何趋势?高考命题呢?… 三、校本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我国 , 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动 , 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的理论和专家的指导 , 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 , “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 , 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 , 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 , “教室即研究室” , “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 , 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 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 。特别地 , 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 , 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 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 , 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 ,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对教师而言 , 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 。对校长来说 ,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 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领导者 , 而学校则是建立以校为本制度的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 , 这样一个动态过程 , 必须切实根植于“以校为本” , 必须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务实的活动形式 , 并通过这些非常现实的内容 , 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 , 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小学校本培训计划,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使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