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用户画像,而不是罗列性别年龄地域

这才是真正的用户画像,而不是罗列性别年龄地域

文章图片

这才是真正的用户画像,而不是罗列性别年龄地域

文章图片

【这才是真正的用户画像,而不是罗列性别年龄地域】


有同学问:陈老师 , 我领导让我做用户画像分析 , 可是我做了一大堆数据 , 却被批:也没分析什么东西?。 扛谜Π欤拷裉煜低辰獯鹨幌?。 用户画像的错误姿势1、限于数据 , 动不敢动 。 一提用户画像 , 很多人脑海里立刻蹦出了性别 , 年龄 , 地域 , 爱好等基础信息字段 , 然后大呼:我们好像没这个数据 , 于是放弃分析了 。 可实际想想 , 知道男性占比真的有那么大意义?知道男性占比65%还是60%真的对业务有帮助?不一定的 , 贴用户标签有很多方式 , 不要限于一些难采集的基础信息 。2、罗列数据 , 没有思路 。 很多人一听到用户画像分析 , 本能地就开始把数据库里的用户标签往外搬 , 在报告里码上:

  • 男女比例3:2
  • 20-25岁占比40%
  • 30%的人在最近一周内登录
  • 70%的人没有二次购买
  • ……

至于摆完这些数据干什么 , 完全没有考虑过 。 这种分析结果 , 当然让人看完一头雾水 。 迷茫地发问:“所以呢?又怎样呢?”
3、无限拆分 , 没有逻辑 。 很多人一听到类似“流失用户画像分析”一类相对具体的分析题目 , 就开始无限拆解数据 。 分性别 , 年龄 , 地域 , 设备 , 注册时间 , 来源渠道 , 购买金额……拆了几十个维度看流失率 。 最后 , 只看到有的维度差5% , 有的差10% , 当然没有最后结论啦 , 越看越糊涂 。
以上问题 , 都是太过纠结于用户画像四个字 , 忽视了分析两个字导致的 。 用户画像作为一个基础数据体系 , 本身并没有分析功能 。 单纯地罗列用户标签或者拆解用户指标 , 也起不到分析作用 。 像利用好用户画像 , 还得按分析套路一步步来 。 第一步:转化商业问题用户画像分析 , 本质上是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比如新上市产品销售未达预期 , 我们既可以从产品管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 也能从用户角度来思考问题 。 同样一个问题 , 会有两种思考方式(如下图所示):

因此 , 简单地列出一堆用户指标(性别 , 年龄 , 地域 , 购买产品 , 登录次数……)是没啥用处的 。 用户画像只是分析的一个工具 , 和其他分析一样 , 也要先考虑:我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底是什么 。 想清楚了 , 再把问题转化成用户相关的问题 , 就能继续使用用户画像分析方法了 。
需要注意的是 , 商业问题是很复杂的 。 往往一个问题 , 可能与若干用户群体、若干用户行为有关 。 比如上边的例子 , 就至少和三个用户群体(潜在用户、流失用户、存量用户)涉及到用户态度、信息接收、购买流程、使用体验等多方面 。
因此更得分门别类 , 把分析线索和分析逻辑理清楚 , 找到对应的数据 。 不然一锅炖 , 光列性别 , 年龄 , 地域 , 也解释不了任何问题 。 这就涉及下两步工作 。 第二步:宏观假设验证转化完问题后 , 先宏观上对假设进行检验非常重要 , 能有效避免无限拆解的错误 。 如果大方向都不成立 , 细节更不用看了 。 还是新产品卖不动的问题 , 如果要从大方向验证 , 可以简单如下进行:

  • 如果怀疑大环境不好 , 那应该全品类受影响 。
  • 如果怀疑竞品竞争力强 , 那应该竞品直接影响到我们产品
  • 如果怀疑运作太差 , 那本次商品转化漏斗上势必有一环掉链子
  • 如果以上有假设验证 , 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
  • 如果以上假设都不成立 , 可能还需要新假设

总之 , 先进行大方向检验 , 可以有效缩小怀疑范围 。 怀疑范围越小 , 后续对用户分析可以越精确 。 同时 , 当数据不足的时候 , 怀疑范围越小 , 越能够集中力量收集数据 , 改善数据质量 , 做出有精度的分析 。
用户的分类维度可以有几百个之多 , 如果不加筛选地做拆解对比 , 很有可能在数十个维度上都有差异 , 最后完全读不懂数据 。 在拆解以前聚焦假设 , 非常重要 。 第三步:构建分析逻辑宏观验证以后 , 可以基于已验证的结论 , 构建更细致的分析逻辑 。 在这个阶段 , 实际上已经把原本宏大的问题 , 聚焦为一个个小问题 , 比如:

举一个具体场景:已验证:我们确实受竞品影响
  • 子问题1:目标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 子问题2:目标用户对竞品体验如何?哪些需求点最被触动?
  • 子问题3:目标用户对本品体验如何?哪些差距是致命伤?
  • 子问题4:竞品/本品在硬功能 , 软宣传上差距如何?

这四个子问题 , 都可以通过对用户需求与行为的深入挖掘得到答案 , 下一步可以继续深入了 。 须注意的是 , 这一部分的分析需要大量用户态度、潜在用户、竞品用户的研究 , 单靠内部数据不能完成 , 必须通过外部调研 。
再看另一个场景:已验证:本次新品上市操盘确实有问题
  • 子问题1:问题出在预热、发布、上市、推广哪个阶段
  • 子问题2:上市阶段大量用户未能响应 , 广告投放出了什么问题
  • 子问题3:推广阶段销量未能引爆 , 为啥没有激发核心用户需求
  • ……(可进一步问太多 , 简单举例如上)

这些问题 , 可以分两方面解决一方面 , 通过对下面不同类型用户对比 , 找到投放、奖励活动、购买品类、金额等细节上差异 , 从而调整投放、营销、产品补货等业务 。
  • 核心/普通
  • 购买/未购
  • 触达/未触达

另一方面 , 通过对核心用户画像 , 让业务更看清楚 , 真正爱买的人的以下信息 , 让业务更多的去抓这些核心用户 , 而且改善后续表现 。
  • 来自哪个渠道
  • 通过什么主题
  • 需要什么样优惠
  • 在什么时机下单

第四步:获取用户数据在上一步我们已经看到 , 用户画像分析如果真的想深入用户 , 就得依赖多种数据来源 。 很有可能是内外部数据双管齐下的 。 考虑到内部数据可能采集不全 , 外部数据存在抽样误差问题 , 在使用数据上就得有取舍 , 有重点 。 这也是为啥前边一直强调逐步验证 , 缩小假设的原因 。 聚焦了才好采集数据 。

一般来说 ,
  • 越是偏态度、体验、情感类问题 , 越倾向于用调研的方法
  • 越是偏行为、消费、互动类问题 , 越倾向于内部的数据分析
  • 如果想了解竞品 , 就拉竞品用户调研 , 或针对竞品网店爬虫

在传统意义上 , 做市场调研和做数据分析的 , 都有各自用户画像的定义、做法、输出产物 。 站在实际对企业有用的角度 , 当然是越多越好 。
不过 , 随着爬虫 , NLP , 埋点越做越深入 , 在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 , 这些年对系统采集数据的利用度是越来越高的 。 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 还是尽量推动内部数据丰富 。 不然事事依赖调研 , 数据没有积累 , 以后也难做 。 第五步:归纳分析结论如果以上几步做好了 , 在最后推分析结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 完全不费力气 。 实际上 , 用户画像分析最大的问题都是出在前五步的 。 缺少假设方向 , 缺少数据准备 , 缺少分析逻辑 , 单纯罗列数据 , 无限制拆解 , 到最后自然面对一堆零碎的数据纠结:“男女比例3:2又怎样呢???”
当然用户画像有其他很多用处 , 比如支持新品开发 , 支持推荐系统 , 支持自动营销系统 , 支持投放系统等等 , 作分析只是它一小块作用 。 所以想做好分析 , 还是要多学习分析方法 , 操练分析逻辑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