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专业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四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专业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专业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4,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和责任之一,全员、全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同时,作为教师应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什么?内容要哪些?只有知道了原则,掌握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对每个阶段需要对学生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耳熟能详,才能在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新修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 。根据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2.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3.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4.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5.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2.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3.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4.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绪;5.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6.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2.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3.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4.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5.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二:1.现在健康理念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全人的健康是现在生活中实践活动着的每一个人类成员,在其生命活动的整个发展阶段,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全人健康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主系统及其活动环境的全面健康 全人健康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各个阶段的全健康 全人健康是包括人类全体成员在内的全员健康 现在健康理念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 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 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2、心理卫生运动三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主义精神疾病的预防 从关心身体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3、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是现实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良性功能关系 心理健康本质特征是个体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现实表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4、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主观经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心理成熟标准、生理学标准5、心理健康标准首先考虑个体生命活动的差异,这种差异典型地表现在个体的年龄发展阶段中 。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个体的实践任务虽然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现实关系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6、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1、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教育活动 。在最终目标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2、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 都是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注重建立助人者与求助者的良好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 工作范围相似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定位是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所有这些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完整教育系统从涉及内容来看,主要也是属于教育学范畴教育学家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教育学,是教育学的题中之义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定位旨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的 。在本质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6、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重点发生转移 教育形式发生互补 重视加强早期教育 教育力量日整合 教育技术日新月异 教育理论多元融合 逐步开设相关课程 重视教育的绩效作用 主义本土特色研究 强化从业人员素质7、我国发展趋势普遍化,重点化,整合化,现代化,本位化,专业化,本土化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1、目标的作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制约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制约作用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作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教育作用2、构建目标的依据以我国学校教育目的为依据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依据3、构建目标的原则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相协调 在出发点,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 在言语描述上,坚持抽象性与操作性相兼顾 在逻辑体系上,坚持整体行与系统性相统一4、目标结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5、认知目标:开发自我智能、掌握学习策略、改善学习品质6、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社会性情感品质和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认知和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 情绪主导和情绪平衡 情绪控制和情绪宣泄 情感发展和情感培养7、意志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意志品质:意志的独立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毅性,意志的自制性8、个性目标:促进社会适应,完善个性品质9、基础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基本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健康 最终目标:开发心理智能,达到自我实现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原则生活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主体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积极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全体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2、生活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全面性,活动性 主体性原则:要从满足学生的正确需要入手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尽其所能,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 尊重学生的选择 对学生一视同仁积极性原则:坚持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坚持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早全体性原则:制订教育计划要着眼于全体学生 要注意每个学生机会注意学生的特殊需求并给予实际帮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心理指导、智力训练、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职业指导、休闲指导2、学习心理指导必要性:学习心理活动是学生主导的心理活动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学会如何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具体内容:学习方法指导(意义:扩大学习范围,掌握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指导(与学习关系:对学习推动作用,学习对学习动机的反馈作用) 学习兴趣指导 学习习惯指导 应试教育指导 3、智力训练 智力概念:抽象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校智育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核心任务 内容: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智商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正确认识男女智力差异 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 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参加智力训练具体目标:语言符号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认识能力4、情感教育必要性:情感教育能促进品德的发展 情感教育能促进认知的发展 情感教育能促进身体健康的成长 内容:培养积极的情感、调控消极情感5、性格教育性格是人堆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 与思想品德、性格与知识学习、与身体健康内容: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帮助他们矫正不良性格特征6、耐挫能力培养耐挫能力: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 必要性:挫折反应的普遍性使然挫折所导致行为结果的二重性使然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 内容:要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生理因素、生活经历、思想基础、个性特征、期望水平、挫折准备,挫折判断、防御机制)7、人际关系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必要性由功能决定:信息获得功能、自知知人功能、自我表现功能、人及协调功能、社会化功能、身心保健功能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克服人际偏见、加强个性修养、掌握有关知识、学习交往技能、掌握调试策略8、性心理健康教育定义:旨在保持和增进性健康的教育必要性:由于青春期发育的提前,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迫切了解性知识的需要由于性意识的产生,青少年学生一方面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开始对异性表现出倾慕和追求 由于缺乏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9、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定义:个体对自己本身及与周围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作用:自我意识发展可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自我意识发展可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内容: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水平 使学生学会恰当地自我展示 使学生学会自尊和自信 使学生学会追求自我完善使学生学会摆脱自我意识的困扰10、职业指导定义:帮助青少年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帕森斯职业指导三原则:了解自己;了解各种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及发展前途;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 。具体内容:测验和鉴定、信息服务、咨询指导内容:职业意识的指导、了解职业的指导、了解自己的指导、选择职业的指导11、休闲指导内容: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与态度 学会选择适宜的休闲活动方式 懂得遵守休闲伦理道德专门课程1、定义: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的和心理潜能开发,以心理指导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一门课程2、理论必要性: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气统帅作用的总纲学科课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导致各科教育处于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和人性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贯彻到课外活动中去没有专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实践必要性: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奇缺的矛盾3、课程设计明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进行单元设计 4、教学组织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课程评价 5、课程模式优点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缺点容易落入学科课程俗套之中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问题,而个性心理问题则难以体现体现出来局限在心理学为主体的个别学科,忽略了其他学科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学科渗透1、定义: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优点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比专题活动更经济有效 增强学科的魅力,更易学生接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员性策略,全体教师的共同的参与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展起来 寓于活动 1、必要性 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在个人既有的遗传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 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发挥活动有利于个体进行自我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解除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活动设计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3、活动的实施把握时机、激发动机、精心准备、具体进行、总结工作 4、优点拓展了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能较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操作以兴趣和动机为基础 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缺点对活动要求很高 活动组织较大难度 不同年龄心理特点不同 优化环境1、环境是人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2、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特定性原则、优势性原则、筛选性原则、主体性原则3、时空环境、设施环境、自然环境4、环境优化:信息环境、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 运用网络1、必要性促进网络时代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 完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完善网络教育体系的需要2、原则防治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交互性与主体间相结合的原则 助人自助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些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一般有四个标准,一是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二是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三是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四是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许多人生的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 。这也说明,对多数学生群体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在于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 。这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 。许多发展性问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 。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 。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 。从心理结构的几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规律地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否则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 。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 。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学生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学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都会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 。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够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并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与快乐 。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胸开阔,从容乐观,热爱生活,乐于进取 。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积极情绪总是多于消极情绪 。具有理智感、责任感、幽默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急而不躁,喜而不狂,忧而不绝,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 。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随遇而安,积极寻找事业的乐趣,发掘生活的光明面 。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开拓进取,在意志行动中有主见,有恒心,专心致志,遇到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所动 。经常的盲目性和软、懒、散状态,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现 。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交友,善于与人相处,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人之长,能正确处理互助和竞争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体所悦纳和认同 。相反,疑心重重、妒贤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赏、与集体格格不入的人,均属于不健康心理 。5.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 、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既不是自视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 。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良好的基本满意的态度,存在着一种健康有益的差距 。他们善于从客观环境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6.适度的行为反应 。适度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既不过敏,亦不迟钝 。在人的生命发展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在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的要求,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勤学好问,能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8.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心理健康的学生所思、所说、所做是协同一致的,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无双重人格,不为私欲背弃信念和良心,不搞阴奉阳违、口是心非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思想 、信念、目标和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要求相符合, 为社会所接纳 。一旦发现自己的愿望、需要与社会的希望和需要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迅速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望和态度,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与之背道而驰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 。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 。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 。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 。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 。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 。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 。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 。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 。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 。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14 17:02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 。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 。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检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