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的诗意如此之美,为何会引发争议?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
作者介绍

《暮江吟》的诗意如此之美,为何会引发争议?


白居易(772—846)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又号醉吟先生 。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 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 , 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 。后为杭州刺史 , 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 , 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居洛阳 , 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 , 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 , 称“刘白” 。[1]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 形式多样 , 语言平易通俗 ,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词不多 , 但影响后世甚大 。有《白氏长庆集》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创作背景
【《暮江吟》的诗意如此之美,为何会引发争议?】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 , 牛李党争激烈 , 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 , 自求外任 。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 , 因作此诗 。
作品鉴赏

《暮江吟》的诗意如此之美,为何会引发争议?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 , 《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 , 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 。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 , 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 , 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 , 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大多数资料都认为 , “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 , 前写天上 , 后写地下 。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 , 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如前所述 , 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 , 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 。此时 , 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 , 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 , 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 , 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

《暮江吟》的诗意如此之美,为何会引发争议?


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 。《暮江吟》全诗共四句 。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 , 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 。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 , 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 。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 , 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 。这里的“九月初三” , 点明时间 , “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 。当然 , 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 , 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 , 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 , 有其科学上的依据 。根据天文学常识 , 九月初三日 , 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 , 形状像个反C字形 , 即“月似弓” , 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 , 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 。从诗中看 , 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 , 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 。太低了 , 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 。据此 , 读者可以推测出 , 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 , 当在九月初三黄昏 , 即日落后不久 。从民用时间看 , 仍属于傍晚 , 即“暮”的范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