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因为什么 一加一为什么

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三?

究竟是因为什么 一加一为什么


一加一在数学上等于二 , 如果说等于三求论证?有的人说一男一女生一个孩等于三 , 逗乐子吧 , 真要考试 , 无论小 , 中 , 大学谁敢答题等于三?五十年代一加一等十一 , 我知道的子妹九个加上爹妈等于十一 , 八十年代等于三 , 现在放开了 , 可以等于四了 。严谨的数学容不得玩笑 , 天上的卫星的数学理论都是小数点后近百位数计算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数学计算达到小数点后百位数 , 抽调全国精英级珠算高手三百余人算了二整月才算出的精确数字才得以成功爆炸了原子弹 。
为什么说“1 1”是世界性的难题?
究竟是因为什么 一加一为什么


这个引号很重要 , 如果没有这个引号 , 那么1 1连一个幼儿园学生都会 。但如果加上这个引号 , 那么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 , 即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 , 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 , 但是一直到死 , 欧拉也无法证明 。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 , 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 , 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 。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 b" 。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 2"成立 , 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 , 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研究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四个途径 。这四个途径分别是:殆素数 , 例外集合 , 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以及几乎哥德巴赫问题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 。现设N是偶数 , 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 , 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 , 即N=A B , 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 , 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 。
用“a 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 B , 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 。显然 , 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 1" 。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ab”问题的推进:1920年 , 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9” 。1924年 , 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 , 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6” 。
1937年 , 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7”, “49”, “315”和“2366” 。1938年 , 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5” 。1940年 , 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4” 。1956年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4” 。稍后证明了 “33”和“23” 。1948年 , 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c” ,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
1962年 , 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1965年 , 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 , 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3 ” 。1966年 , 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 ”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 , “1 1=2”就成了世界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很难 , 即使数学专业的博士生 , 都未必具有破解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