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州市二手323,马自达323在浙江地区2手的多少钱还有排量多少( 九 )


相比欧美家庭,中国家庭的确不那么富裕 。截止2012年,在中国城市中,有四成家庭每年购买食物的支出,仍然超过家庭总支出的40%,另外还有10%左右要用来添置衣物 。
既然一半的收入都用在了吃穿上,那么买菜买衣服时经常讲价,看起来也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家庭在食物上的支出,一般在家庭总支出的10%到20%之间 。这些欧美家庭的经济压力自然比我们小很多 。
现在尚且是这样,过去的日子就更苦了 。回到1978年,当时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元,花在购买食物上的钱接近六成 。生活在并不富裕的环境中,学会如何省钱,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一门必修课 。
?
?
一位领低保的老奶奶在买菜 。相当一部分老人是靠低保艰难度日,买菜的开支对他们来说不少 / 视觉中国
这样看来,似乎是拮据的生活造就了讨价还价的习惯 。不过越穷越讲价这种说法,仅仅考虑了买方的能力,没有考虑到他们所处的商业环境 。实际上,讨价还价能不能行得通,商家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 。
商家的规则,足以塑造消费者的习惯 。就算中国大爷大妈们再爱讲价,也只能在农贸市场发挥本领 。到了超市,想要省钱就不能靠讲价,而是要了解打折信息 。讨价还价这种行为在中国这么多见,和特定的商业环境分不开 。
讲价达人是如何炼成的
爱讲价这种所谓的中国人民族天赋,其实不过短短三四十年 。
中国人曾经无价可讲 。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所有消费品的价格,都由各级政府根据生产成本确定 。无论是在大型的国营商场还是小型的供销社,产品价格都是固定的 。对这些商店的店员来说,讲价是一个不存在的选项 。
除了国营的商店和供销社,人们基本找不到其他的买卖渠道 。经过文革时期对小商贩的不断打击,到了1975年,全国的个体商贩仅剩8万人 。商品流通渠道中个体这条线几乎中断,国营商业在当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
?
?
福州西湖百货是现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国营商店之一 / 视觉中国
中国人重拾讨价还价这个技能,是在个体户兴起之后 。当时各个大城市,在经济上都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城市里商品流通不顺畅,另一方面相当多人找不到工作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给个体户以政策支持 。
这种支持非常有效 。以北京为例,1979年西城区只有4户个体商户,到了1983年增长到1173户 。仅仅是1983年一年之间,北京的个体户的总数就增长接近三倍 。
到了80年代末,个体户已经逆转了国营经济在商业上的优势地位 。在当时的北京,六成以上的商业网点都由个体户经营,而正宗的国营商业网点只占一成多 。剩下三成左右,虽然都打着集体经济的名号,可其中相当一部分也是由个体户来经营 。
和一概不讲价的国营商店不同,大部分个体商贩都允许讲价 。虽然讲价看起来费时费力,看似还减少了商家的收入,以至于有的商家打出了不讲价的招牌 。但是允许讨价还价,实际上对商家更为有利 。
?
?
青岛龙山地下商城的一家商户,打出了不讲价的招牌 / 视觉中国
对于个体商贩来说,货是不缺的,在激烈竞争中抓住顾客才最重要 。他们关心的不是一件两件商品的利润,而是总的利润 。如果固定某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允许讲价,那就会失去许多潜在的买主 。
相反,如果给不能接受标价的顾客们,提供了一个讨价还价的台阶,就可以让有着不同心理价位的买主都甘愿掏钱 。这样,即使有些商品没有按标价卖,但是总的销量却提高了不少,最终还是商家赚到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