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推动精准医学发展( 四 )


1881年,他用这种方法制成了抗炭疽杆菌的减弱疫苗 。1884年,巴斯德又研制成功抗狂犬病毒疫苗 。1885年7月6日,巴斯德研制出的狂犬病疫苗首次成功应用于人体,轰动了世界,被誉为“疫苗之父” 。进入20世纪,免疫疗法又取得了一些进展 。1903年,英国医生赖特(Almroth Wright)制备出抗伤寒疫苗 。
抗结核病疫苗的研制则较为曲折,历经了40多年 。1906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医生卡尔梅特(Albert Calmette)和介朗(Camille Guérin)开始实验从牛奶中分离出的结核杆菌 。1907年,二人发现牛胆汁可以减弱结核杆菌毒性 。之后,他们用13年时间连续做了231次减弱毒性培养,终于在1920年获得一种无害而有效的稳定疫苗 。
为纪念二人的功绩,此疫苗被命名为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 。1921年7月,卡介苗开始人体实验,此后在英美等国推广使用 。由于产品质量等问题,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肯定了卡介苗是无毒有效的抗结核病疫的免疫疫苗 。1956年,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研制成功 。1976年,乙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 。
1986年,首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的乙肝疫苗研制成功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面世催生出现代医疗的新方法对病毒病的免疫疗法,除预防天花和狂犬病的疫苗外,很长一段没有成功的事例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并认识到,麻疹、腮腺炎、狂犬病、水痘、天花、流感等都是病毒传染的疾病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Wendell M. Stanley)第一次取得了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拉开了病毒研究的序幕 。
20世纪40年代,借助电子显微镜和化学分析,人们认识到病毒是由核酸和构成外壳的蛋白质组成的,且能够杀菌的化学药物和抗生素对多数病毒没有疗效 。于是,人们把防治病毒的希望寄托在免疫治疗上 。1952年,美国医生索尔克(Jonas Salk)制备出具有免疫效应的疫苗,并公布了自己的发现 。1954年,索尔克开始疫苗的临床试验,在150万的6~9岁儿童中,给1/3的儿童接种了疫苗,1/3的儿童接受的是安慰剂,最后的1/3儿童作为控制组,什么也没有注射 。
1955年,索尔克宣布,90%的临床试验参与者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索尔克疫苗是安全的 。但是,由于一家疫苗工厂的错误,造成200名儿童感染,11名儿童死亡,以至于直到1957年才完全肯定索尔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958年,出生于波兰的美国微生物学家萨宾(Albert Sabin)认为,使用高活性病毒做疫苗比使用杀死的病毒更加有效、更加安全,并研制出口服减弱活疫苗,很快被广泛采用 。
但是,索尔克和萨宾一直互相批评对方的观点,争论不休 。二人争论的焦点是到底哪一种治疗方案真正有效,实质是怎样不让人们浪费时间和不用拿自己的健康去冒险尝试那些无效的治疗方案 。1972年,英国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科克伦(Archie Cochrane)提出,用科学的方法评估疾病才是确定医疗方法的唯一途径,通过寻找某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的证据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 。
科克伦把这种方法称为循证医学 。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益发展和完善的临床流行病学促进了临床医学信息科学的发展和循证医疗实践,并逐渐大行其道 。外科手术的进步外科医疗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早在5000年之前就出现了开颅手术 。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逐步从大胆创新的“割治”技术阶段进入到“复原与更换”手术的精细时代 。
麻醉、消毒和输血技术的进步为外科手术铺平了前进的道路麻醉避免了手术产生的剧痛 。鸦片、印度大麻、酒精是古代手术最早使用的镇痛药 。1846年,美国牙科医生莫顿(William Morton)首次用乙醚成功完成无痛拔牙手术 。此后,手术中使用乙醚被迅速推广,成为麻醉史上重要转折点 。由于乙醚经常导致患者呕吐,很快就被氯仿取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