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很多网友想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为了大家进一步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所有了解,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 。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那他们的教育是怎么样的呢?

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留守儿童教育很多人会很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确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
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 。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 。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 。
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
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从留守儿童亲子分离、监护不力的种种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当下孩子们的生存危机,还有暂时看不到的、由于亲情缺失和情感冷漠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更重要影响的发展隐患 。
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家庭尽管家庭结构并未破裂,孩子父母双全,但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远离孩子的现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家庭的上述特征发生了诸多改变:亲子之间面对面、互动频率高、日常生活中影响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甚至不复存在 。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在其效果上大打折扣 。
留守儿童家庭因父辈与孩子的亲情缺失而导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安全感、缺少父辈引领、缺少与父母积极的情感互动和缺少心理支持,难免对父母的情感冷漠,进而导致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长期积淀下来将对其一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
留守儿童学习差的原因留守儿童都普遍学习差,这里面的原因到底的是什么呢?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 。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 。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 。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 。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