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首开发原理的猜想,针灸的原理( 三 )


这种针刺镇痛的耐受现象可能不但与中枢阿片肽受体的失活或下调有关 , 而且与针刺在引起阿片肽释放的同时 , 也会引起抗阿片肽的物质(如缩胆囊肽)有关 , 随后 , Han等也证实心室内注射抗缩胆囊肽血清可以翻转针刺镇痛的耐受现象 , 在连续6个小时的针刺过程中 , 针刺依然能够产生镇痛作用 。因此 , 不建议采用持续的电针刺激 。有报道显示持续30分钟是较为合理的针刺持续时间 。
至于针刺的间隔时间 , 则依据疾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Liu等报道在炎性相关疾病中 , 1周1次最有效 , 其次是1周2次 , 1周5次则没有治疗效果 。2.7个体差异性针刺镇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 在一项比较三种针刺模式镇痛效果的实验中发现 , 针刺和电针刺激都能够显著升高痛阈 。在11个受试者中 , 有5个镇痛效果显著 , 而在这个5个受试者中 , 有2个仅对电针刺激有效果 , 而3个仅对手动针刺有效果 。
这些结果提示 , 针刺镇痛的效果不但与个体差异有关 , 而且与针刺的模式有关 。另外 , 这种个体差异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2.8频率依赖性有证据显示 , 电针穴位刺激的频率不同 , 激活的神经通路也不相同 。Sluka等在对关节炎大鼠的研究中发现 , 低频电针刺激(2Hz)可以增加脊髓中5-羟色胺的释放 , 而高频针刺则没有此作用 。而另一方面 , 高频电针刺激(100Hz)可以减少脊髓背角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释放 , 低频则没有此作用 。
更为有趣的是 , 频率的镇痛效果似乎与疾病的类型相关 , Zhang等发现 , 在大鼠的炎症反应模型中 , 10Hz,而非100Hz , 能够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达到抑制炎症的效果 。在一个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 , Sun等发现2Hz电针30分钟能够显著抑制冷刺激的高敏感性超过24小时之久 , 而100Hz电针则无此作用 。
目前 , 大部分研究显示低频电针的镇痛效果要好于高频电针 , 但在缓解脊髓创伤引起的肌肉痉挛治疗中 , 100Hz效果要好于2Hz 。2.9刺激强度与频率相比 , 电针的强度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于频率 , 强度的可变化空间不大 , 即只能在感觉阈值与疼痛阈值之间变化 , 这种变化一般不超过6倍(0.5-3mA),而频率的变化则能够达到50-100倍(1 or 2-100Hz) 。
能够引起镇痛效果的电针强度似乎与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Barlas等报道在没有病理性疼痛的健康志愿者中 , 需要较高强度的刺激才能够提高痛阈 。Wang等比较了两种强度的电针刺激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 结果发现4-5mA的经皮电刺激能够减少镇痛药的需要量大约为34% , 而9-12mA的刺激能够减少65%的镇痛药量 。
而在炎性条件下 , 似乎低强度的刺激更有利 。2.10精神因素在临床的治疗干预过程中 , 药物、生理、手术的作用通常伴随着精神因素的影响 , 针刺镇痛的过程中 , 同样也伴随着精神因素的影响 , 也就是说针刺所产生的生理作用与患者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是并存的 , 并且这两种作用很难截然区分 。Kong等发现对针刺效果的正面期待心理能够增强针刺镇痛的效果 , 即不但主观的疼痛感觉评分降低 , 而且对伤害性刺激的脑功能成像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还发现期待心理能够在一些特定的部分产生镇痛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