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简述如何提高招聘有效性( 二 )


如何有效的发挥校园文化德育的功能?
1、立德树人:始终置德育于现代学校教育的首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但是,回顾中国德育的发展史,关于德育的历史地位也一直在静悄悄地发生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地位的变化: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从“教育的最高目的” 发展到“教育的普通目的”,这一现象给予我们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育人为先 。就学校教育而言,更好地培养人,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时代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的时代诉求,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以形成了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序列化体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全员教育、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推动德育现代化,促进德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
因此,在我国德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学校传统的“银行储蓄式”的教育模式,应该始终置“德育”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推进德育现代化,必须重新认识“德育”的地位问题,德育应然是学校教育中的最高目标,也应然是学校教育中最美丽的风景 。2、历史转型:加大促进德育模式现代化范式转变有论者认为:中国现代德育范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第一,从德育思维方式来看,由“人伦规训”思维方式向主体创造型思维方式转型;第二,从德育过程看,从外在灌输过程向内在生长过程转型;第三,从德育内容看,有“显现德目”向“缄默意义”和“生活实践”转型;第四,从德育方式看,由接受方式向平等建构方式转型 。
综观德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主要有:主体性德育模式、德目接受模式、问题解决模式、集体教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自我教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心理辅导模式和整体构建德育模式,其中,目前尤其以欣赏性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生态体验模式、生命叙事模式等在德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更为活跃,也更为耀眼 。
通过对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各种德育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1)各种德育模式都是随着德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德育模式,各德育模式各有所长,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是不同于传统的侧重德育模式,传统的德育模式更多侧重教育目的德育方法、德育程序,而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更多地侧重生活、体验、情感、生命、生态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建构,很多的德育模式来源于实践,有高于实践,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
(2)不管是传统德育模式还是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它们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是,彼此之间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多种德育模式共同建构了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的“根深叶茂”,所以,不能把德育现代化时期的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时期的德育模式想割裂,而是要达到各种德育模式之间的相互融合,达到德育模式组合的一体化之境界,只有对上述德育模式进行适当地“分解”和“综合”,才能更清晰地看出德育现代化时期德育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转型,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德育现代化的发展浪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