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简述如何提高招聘有效性( 三 )


3、本土生成:德育现代化理论缺失与本土化建构系统地研究西方的德育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德育理论比我国的德育理论更为系统和丰富,有学者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系新道德教育理论的建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和杜威的生活道德教育理论;20世纪50-60年代,系道德教育理论的沉寂时期,20时间70年代以来,是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繁荣时期,主要有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新精神分析模式、品德教材学派、反省价值教育理论、宗教道德教育学说、自由主义道德理、朴素道德教育理论等。
”与西方德育理论的“多元与繁荣”景象相比,中国德育现代化理论就显得相对“单一与贫乏”,为此,在德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对本土化德育的构建就显得更为迫切,为此,首先,就必须构建德育的理论视野,强调道德德性论与道德德行论的统一 。有学者将德育分为两种基本范式:“一种是开展道德知性教育,解决道德认知问题,另外一种是开展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解决道德行为问题,于是,就形成了道德的德性论和道德的德行论 。
” 其次,要理清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关系,传统的德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严重影响德育现代化进程 。最后,要确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强化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方法和范式的构建和创新是德育理论构建与成熟的前提条件,所以德育现代化研究就必须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
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德育现代化的学科群 。从德育的哲学层面到德育基本原理层次,再到德育工艺学层次,构建德育现代化的学科群,提高德育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多元性和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的实效性 。近年来,我国关于外国德育理论的研究已经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从早期德育研究的视野和目光投入国外,国内德育理念的传播与研究主要通过大量引用、移植和借鉴国外的德育理论为主,发展到现在的立足与中国德育实践和德育发展的国情,强调以本土化改造的“内源性德育生长模式”,大量的本土化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德育现代化充满活力,孕育着新的探索和实践价值 。
在目前形势下,应怎样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校德育创新势在必行1.德育永远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与关键,忽视德育和缺乏实效的德育会使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学校的发展 。德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势在厉行、势在速行 。2.教务处、德育处、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学科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相互配合,让德育工作更细致、更有效、更全面 。3.德育要同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各种教育教学形式中将教学德育真正无障碍的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德育,在德育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
这要求每一个学校领导、管理干部、学科组、备课组、班主任、年级组、教务处、德育处、教辅人员必须通力协作 。4.抓好德育的队伍主体——班主任、学科教师,管理部门以教务处、德育处、年级组为主;学科组、备课组也同样是需要在教学研究中,将学生教育问题列入教学基础内容之中;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年级组、教研处要协调配合进行有效的班主任和教师的培训,尤其是案例研讨式的培训应该成为主要手段 。
5.德育的内容——一是基本规范教育(强制性的、不理解也要执行的、不得随意改变或拒不执行的规则),需要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以及干部教师视而不见的现象,确保在学校的任何时间段、任何地点都有人监督管教;二是耐心细致的转变工作,深入地引导、转变和细致反复,甚至长期的工作,不急、不躁、不弃,在对每一件学生教育事例中积累经验和素材,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