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道德经的核心吗?
首先了解一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这句话是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君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 。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
重点谈谈“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道德高尚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把做过的事情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随着自己的品性去做,也不大肆宣传,做了和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不把这件事与自己的名利挂钩,做过的事情无论别人怎么评论,都不会影响自己继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 。2、品德高尚的人,总是用实际行动去做事,而不是用语言或者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去左右别人,那样的话对别人没有说服力 。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他以身作则,治水10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到回到家中儿子都已经快10岁了,可想而知这种作为,对贵族也好,平民百姓也罢,其影响力至深、至广 。最后,《道德经》的核心,无外乎讲的就是“有和无”的问题,而这个“有和无”是从宏观(大的方向)的角度加以概括解释,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从微观(小的细节)的角度予以分析解释 。
如何看: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及老师不敢管学生的原因?
如何看: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及老师不敢管学生的原因?“子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语出《三字经》,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称作启蒙教育的典范 。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养子教子,先贤们认为,严师才可能出高徒 。
生养孩子就应该严格教育,如果忽略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 。老师对学生就应该严格教育,如果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在古人看来,严格的教育是孩子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可是,现在的父母和老师是怎样做的呢?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部分父母是既“养”,也“教”的 。他们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让孩子少走弯路,身体、心理都健康成长 。
可还有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养”得不错,但是缺乏“教”,只充当了孩子成长路上的“保护伞” 。他们的做法是:1、对孩子的错误,不加以指出,一味赏识,一味包容,导致孩子是非不分;2、对孩子的要求,不加选择地一味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3、对孩子的事情,不加以指导训练,一味包办,导致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4、对孩子的品行,不加约束,任其随心所欲,导致孩子在不轨的路上越走越远;5、对自己的言行,不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导致三观不正;如此种种,看似父母爱子心切,希望孩子过得幸福美好,但实际上是他们亲手害了自己的孩子:要嘛品行差,要嘛学习成绩差,要嘛长大后个性原因不能融入社会,要嘛干脆直接培养成了“啃老族” 。
推荐阅读
- 谈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 区域活动如何正确介入指导,主动的活动过程。在区域活动中
- 小学班主任如何接新班,班主任如何接好新班的工作
- 高级工艺美术论文模板如何填写,工艺美术论文范文
- 如何评课 朗读课,举些例子谈评课
- virtools,Virtools
- Anaconda,anaconda镜像
- 金毛眼睛有脓眼屎怎么办,狗眼里有眼屎怎么办
- 利润率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计算?
- Vulnerability,vulner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