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医院人事改革,人事改革掷地有声( 二 )


如何看待取消高校及医院的事业编制?
国家制定高校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但仍保留事业单位属性,其目的是促使高校和医院自主发展,促使人才交流 。现在的高校和医院行政化色彩愈演愈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队伍庞大,是财政的一大包袱,一线教师和临床的医护人员和他们同工同酬是不合理的,不利于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事业编制取消后,高校、医院可以精简不必要的行政编制,清退不必要的闲杂人员 。
教师或医护人员除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可以到社会上兼职,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一方面促使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 。取消事业编制,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恐慌,这不必担心 。单位不会让每个人下岗的,没岗位的会让你离职培训,提升自己,会促使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样你才会站稳脚跟 。
如何看待事业单位改革?改革后的人员如何去留?
按照国务院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安排,到2020年要建立起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因此,目前各地都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的分类,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运输管理处、地方海事局、公路管理处等,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如报社、文印站等,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 。
小雷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件好事,它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期以来政事不分的情况,收回和整合行政职能,并将自主创收的单位分离,实现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改革以后,不同事业单位的人员安置情况也有所不同 。对于大部分的在编人员,本次改革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一部分人员还能够从中受益,由事业编制转为行政编制 。但还有一部分人员因为所在单位转企,将会失去事业编制,转为企业人员 。
怎么看待今后高校和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事业单位将全部转为企业?
首先,“高校和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事业单位将全部转为企业”,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2017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规定,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取消编制是没有错误,但《方案》还明确规定,保留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属性” 。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后,依然是事业单位,只不过是将以前使用的编制全部回收,由高校和公立医院自行按需求和岗位,设定编制,聘用人员,只需要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备案即可 。
也就是,取消了正式的编制使用,由单位自行核定编制,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 。高校改革在北京部分院校试点,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从天津泰达医院开始启动,陕西省最早试点,甘肃、福建等随后也相继展开改革试点工作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推进,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将全面落实机构改革工作 。曾有试点意见提出,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原来使用编制的人员继续使用编制,直到自然减员,即退休或者调离 。
而新进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不再使用编制 。这种做法看似合理,其实与机构改革精神不符,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很快就没有了下文 。从已经开始实施试点工作的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来看,取消编制使用,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管理,已经成为改革的主题 。单位仍然保留事业单位属性,由国家和地方财政保证其公立属性,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管理与监督,确保医疗保障公益属性的发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