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盛唐,陕西为啥像三个省

唐朝诗人众多,你最喜欢谁?

烽火盛唐,陕西为啥像三个省


我想肯定是李白了 。我喜欢李白的诗除了其中的浪漫,还有诗仙的狂傲不羁,舍我其谁的气概 。李白的诗,或颠,或痴,或疯,或狂,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桀骜不驯,蔑视权贵,随意自信的行事风格 。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里“我本楚狂人”的张扬,毫不掩饰自己率真的个性 。还有《将进酒》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感叹时光之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之苦短,似朝暮间的青丝白雪 。李白式的消愁,惟有金樽美酒 。即便如此诗人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为激励后人的佳句 。李白之狂,狂的洒脱中不畏强势 。史料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时期,李白酒醉应唐皇之召,前往皇宫为杨玉环作诗 。
因其衣衫褴褛,唐皇赐李白衣物 。李白因醉酒无法更换,便唤高力士为其脱靴,贵妃为其研磨,因贵妃爱吟李白的诗句倒也没觉得不妥 。那高力士又为何人?宦官之首领,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正三品将军啊!力士虽自视尊贵,却因唐皇在前,遂应之 。厉害吧!哪个诗人狂过李白?(图片来自网络) 。
边塞诗是否独属于盛唐的文学?
烽火盛唐,陕西为啥像三个省


 边塞诗不应独属于盛唐 。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 。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主要内容及思想,有四个方面: 一、表现将士杀敌立功的壮志 。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的前两句写将士们极目所见和回望玉门关的景象,借以渲染战争气氛,点出环境;后两句抒写将士们决心破敌的豪情 。
 二、表达军旅之苦和战士的怨愤 。如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诗先写行军的苦况,以风沙昏暗,琵琶呜咽渲染悲凉的气氛 。
接着写塞外战地的荒凉萧条:茫茫荒野,万里无人,雨雪交加,胡雁哀鸣,胡儿落泪,进一步表现从军征战的劳苦 。每年牺牲那么多的战士,所得只是胡人将葡萄种进奉给汉家天子罢了!诗人将厌战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袭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