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蝴蝶》,钢琴蝴蝶抒发什么情感( 二 )


艾达的变化,或是出于欲望,或是出于情感,最终也只是自我的选择,所以在这里,更无限升华了这部电影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关于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艾达与代表文明世界文明的斯图尔特之间的伦理关系,到与代表蛮荒世界的贝恩斯之间的情感关系,更贴合了这个形象从苏格兰来到英格兰,摆脱了传统伦理的枷锁,实现了人性上的最终自我解放 。
二、父权意识主导下的挣扎年幼无知的芙洛拉是艾达对于传统父权意识的一个投射,一个不成熟的、尚未觉醒的符号 。《钢琴课》斩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大奖,而对于一个奥斯卡级别的剧本,其实很多台词细节都相当重要 。导演在电影中埋藏了非常多的细节:当艾达抗拒的出现在贝恩斯家中时,芙洛拉在门外辱骂驱赶贝恩斯的狗;当屋内的艾达接受了贝恩斯以身换琴的条件后,门外的芙洛拉紧抱着贝恩斯的狗;当艾达初来乍到,毛利女人们围绕着她,形容她像纯洁的天使一般;电影的后半段,芙洛拉背着演出道具的天使小翅膀到处蹦蹦跳跳 。
天使是别人意识中纯洁的象征,此时的芙洛拉就是艾达心中那个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对自己丈夫忠贞的潜意识 。电影的最后,也是最让观众心痛的一点则是,背着小翅膀的芙洛拉把艾达送给贝恩斯的琴键,送给了她的父亲斯图尔特 。电影中刚开始,芙洛拉对母亲说,她绝对不会称呼斯图尔特为父亲,而电影的最后,她口口声声地叫着爸爸 。这个形象的转变其实也暗指艾达内心,从刚开始绝对的抵触斯图尔特,到最后,潜意识里仍旧无法抛弃对于以男性为主导的夫权 。
三、钢琴贴合了自我表达的方式在《钢琴课》这部电影之中,钢琴课作为重要的客体而存在,因为艾达本身是无声的,即便霍利·亨特的演技再放大十倍,单凭仅有的眼神动作也完全做不到艾达意识变化的推进 。如果说,芙洛拉象征了艾达对于传统夫权的羁绊,那么电影中钢琴这一重要元素,则更为直接的代表了艾达 。失去话语权的艾达,借助钢琴来表达自我 。
电影中伴随艾达与贝恩斯的接触,拉开了关于“寻琴”“换琴”“毁琴”“葬琴”等意向暗示 。1、“寻琴”钢琴被丢弃在海滩上,磅礴的海浪中孤单脆弱,暗指了艾达在这荒蛮的环境中独孤又空洞的处境 。伴随着贝恩斯带着艾达去“寻琴”,看见海滩上艾达高兴的弹着琴,贝恩斯用土地换回了艾达的琴,这这里明显暗示了被琴声触动的贝恩斯,试图占有艾达 。
而最后三个人一起回家的脚印也说明,他们最后会一起走下去 。2、“换琴”贝恩斯为了进一步占有艾达,提出了一些非分的小要求,通过满足贝恩斯的小要求,艾达就可以换回她的琴 。贝恩斯赤身裸体的擦拭钢琴,表现了他对于艾达狂热的欲望,而艾达在逐渐换回琴键的过程中,也将自己一点一点交了出去 。最后,二人换回钢琴,但是她却不再弹琴,因为她的心已经属于了贝恩斯 。
3、“毁琴”以往压抑欲望,压抑表达的艾达不得不通过钢琴来释放自己,而当她拥有了贝恩斯之后,艾达便不再喜欢弹琴 。当得知贝恩斯即将离开,艾达虽然决定忠于婚姻,但是她仍旧把一根琴键送给了贝恩斯,这根琴键代表了艾达内心的一部分会被贝恩斯所带走 。4、“葬琴”最后同贝恩斯离开的艾达,将钢琴推入海中,一直以来艾达与钢琴,主体与客体,在这里完成了最后的统一,艾达主动选择与感情一起坠入海中 。
四、关于电影的一些小瑕疵《钢琴课》这部电影的确很棒,但是它并不完美,因为它仍旧片面的以一个白人立场,来书写这个关于女性觉醒的故事,这部在表现女性独立觉醒的电影之中,却丝毫不避讳的忽略了电影中所有的毛利女人 。在艾达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同时,却让一群毛利女人集体失声,电影中的毛利女性一心只想嫁给贝恩斯,最后贝恩斯与艾达离开,她唱着歌为他送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