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蝴蝶》,钢琴蝴蝶抒发什么情感

失去话语权的艾达,借助钢琴来表达自我 。4、“葬琴”最后同贝恩斯离开的艾达,将钢琴推入海中,一直以来艾达与钢琴,主体与客体,在这里完成了最后的统一,艾达主动选择与感情一起坠入海中 。最后,二人换回钢琴,她却不再弹琴,因为她的心已经属于了贝恩斯 。相对于斯图尔特不理解艾达,看似粗鲁的贝恩斯却能在第一时间被艾达的钢琴所打动 。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蝴蝶》,钢琴蝴蝶抒发什么情感】如何评价电影《钢琴课》?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钢琴课》由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自编自导,在1994年戛纳电影节上同《霸王别姬》瓜分了当年的金棕榈大奖 。不过,坦白来讲,这部电影虽然夺得了金棕榈,很多人也赞扬这是一部完美的女性电影,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却是一部有瑕疵的佳作 。为什么呢?卖个关子,留在最后讲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电影中的艾达是个不爱说话的女人,人物的设定其实很有意思,艾达并不是聋哑人,她能听得见,只是在6岁时莫名其妙就不再说话 。
电影中的第一幕,艾达用双手遮住视线观察周围,旁边中她介绍着自己,其实也是给整部电影预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艾达有着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与情感,而此时此刻的她不过是被困住了而已 。就像她能听到声音,却无法说出,无法表达,暗示了这个典型的19世界白人女性能够接受到这个世界所有的讯息,却被剥夺了话语权,在这个以父权为主导的世界中,她失声了 。
于是她被父亲安排,远嫁到新西兰 。从电影的细节中我们得知,艾达家境殷实,生下女儿芙洛拉其实是非婚生子,芙洛拉的父亲从未娶过她,但是二人感情很好,后来这个人离开了,艾达就成为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哑女,也成为了父亲急于摆脱的累赘 。因为在19世纪中叶,殖民新西兰的英国人,从故土买妻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甚至被戏谑的称为:邮寄新娘 。
但是本来只在穷人家才会卖女儿的情景,发生在了艾达身上,于是这个知书达理,弹得一首好琴的女人就像一件没有自主意识的商品被父亲卖给了斯图尔特,来到了蛮荒的新西兰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852年,彼时,新西兰尚未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还是拓荒者的乐园 。在整部电影之中,艾达的生活环境始终充满泥泞,举步维艰,其实也象征了艾达的人生犹如陷入泥潭沼泽一般 。
再来看看艾达“泥泞”生活中的两位男性角色:1、丈夫·斯图尔特斯图尔特在电影中应该是一个新移民,虽然他完全不了解艾达,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坏丈夫 。斯图尔特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如何扎根新西兰,为此他十分抠门,他不舍得付给毛利人工钱,为了买地恨不得把自己老婆送进贝恩斯家门 。他会写信、会拍照,还有一定礼帽,还会打扮自己 。
这样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斯图尔特还没有摆脱文明社会的影子,另一方面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艾达最后爱上了贝恩斯,并不是因为斯图尔特的缺点,而是艾达自发自愿而导致 。2、情人·贝恩斯不管是从脸上的纹身,还是和毛利人打交道的态度,都可以看出贝恩斯是一个老移民 。对比斯图尔特,贝恩斯不识字,举止粗鲁,敢爱敢恨,看上了艾达,就直接一步步的试图占有 。
当艾达没有表露出对他的感觉时,他瞬间就会变得心灰意冷 。相对于斯图尔特不理解艾达,看似粗鲁的贝恩斯却能在第一时间被艾达的钢琴所打动 。贝恩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西兰的粗犷与荒蛮,同样,他也给这部电影传递了另一个重要的信息:艾达最后爱上贝恩斯,并不是贝恩斯的强迫 。总和电影中的主要两位男性角色,我们可以看出,艾达从伦理上的斯图尔特,最终归于情感上的贝恩斯,完全是出于自我意志,斯图尔特并没有对她很坏,贝恩斯也并没有对她很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