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惠安化工厂,户县惠安化工厂大爆炸( 二 )


从地图所标和采访人员现场观察,涝河至元村,分为两股,一股向北进入渭河,一股东北流,至渭丰镇保东村北才进入渭河 。出土6000年前炭化稻谷 早在6000年前,即有先民在涝河流域繁衍生息 。考古人员在鄠邑区渭丰镇真守村、玉蝉街道丈八寺、甘河镇甘河堡等涝河流域上下左右多处,发现仰韶时期先民遗址,出土了先民使用过的取水工具尖底瓶等陶器和骨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在丈八寺和甘河堡遗址等粮食穴中,发现了6000年前炭化稻谷 。
甘河堡庞富荣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回忆,甘河堡遗址位于郿邬岭上,地势比周围高3米左右,过去当地人种地,看到的石斧、骨针、骨刀等太多了 。他曾见到跟木炭颜色一样的炭化稻谷 。鄠邑区渭丰镇真守村80岁雷俊明、67岁雒养民等告诉采访人员,真守村遗址就在他们村庄西北处郿邬岭边,其西北边是涝河古道,遗址比涝河古道高6米左右 。
除石器外,他们在这里还曾发现有一窝窝瓜瓜牛(蜗牛)坑和打水的尖底瓶等 。采访人员在真守村西侧土坎上看到多个混杂有陶片、石器的灰坑 。远古先民的存在,说明这里当年取水便利 。鄠邑区玉蝉街道曲抱村70岁杨宏武说,他们村过去被涝河支流铁丹河环绕,东、南、西三面都是水田,种有稻子 。曾担任《户县志》副主编的樊义廷介绍,涝河流域自古用水很方便,是风水宝地 。
当地有传说:周文王姬昌在沣水西岸建立丰京后,为了保卫京城,计划在丰京西部建一卫星城,经过考察,认为“涝东有府地”“涝西有福地”,于是在涝河东岸修筑了扈城,即后来的鄠县城 。迁其父周王季陵于涝河西岸的“龙脉宝地” 。因为“比土筑城”,把河对岸叫“比土”,后因渼水汇成陂,名称逐渐演变为“陂头” 。过去涝河鱼虾很多,沿滩有好多以打鱼为生的外来客户,还特别有一家,专门插鳖 。
这家人每天早晨起来,顺着涝河,从涝河入渭口的渭丰镇保安村出发,插鳖插到涝店,到涝店街上把鳖一卖,然后又插鳖插到县城,到县城把鳖一卖,然后又向回插,日子过得还蛮好 。一直到成立人民公社以后,涝河上以打鱼为生的人家才消失 。“望里膏禾千万顷” 涝河流域引水灌田的历史悠久 。西周时期,古陈国君主胡公于丈八寺挖泉修“灌田千顷” 。
这是涝河流域文字记载最早的水利工程,人们称此泉为胡公泉,并建有庙宇祭祀胡公 。清代康熙年间诗人乔振翼所作《初夏观胡公泉》诗云:“一水喷珠从地起, 千峰竟秀与天连 。”“望里膏禾千万顷,我将庐处学耕田 。”采访人员在丈八寺南堡看到一块明万历年间所立《胡公泉创建石栏记》石碑 。明代涝河流域引用河水、泉水种植水稻较多,达上万亩 。
崇祯年间,鄠县知县张宗孟率众由石井镇白云山引涝水至县城,沿河群众引水灌溉农田 。当时鄠县北乡中原里、渭曲里、兴仁里土地肥沃而缺水 。知县张宗孟率众于鄠邑区涝店镇开渠,引入涝河水 。因三个里民众受益,此渠故名三里河 。樊义廷说,三里河渠建在郿邬岭上 。郿邬岭取水不方便,有了三里河就能灌溉了 。清代,曾在鄠邑区蒋村镇甘峪口引涝河支流甘河水建甘峪渠,灌地五六顷 。
涝河流域最大的引水工程还是建在涝河上 。清代时就已有涝河东西渠,引水口在涝峪口,灌溉涝河东西两侧农田 。在水利专家李仪祉倡导下,上世纪四十年代,于原涝河东西渠基础上修建涝惠渠,1947年建成,计划灌溉农田10万亩,1948年实灌9600亩 。1949年后经过多次续建改建,灌地面积曾达到4万余亩 。如今涝惠渠仍是鄠邑区重要的渠灌工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