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木须龙和小蟋蟀,花木兰电影为什么加木须龙和蟋蟀的角色( 四 )


在男性化倾向的社会里,社会性别角色非常明确,男人被认为总是武断的、坚强的、注重物质成就的;而女人被认为是更谦和、更温柔和更关心生活质量 。美国和中国属于偏男性气质的国家 。两部影片中的木兰形象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即女性只有乔装成男性才能进入社会生活空间展一技之长 。然而,性别角色对社会角色的影响程度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
不同于国产影片中男主人公对木兰的信任跨越性别角色的转变,在迪斯尼版本中,男主人公虽然在为木兰所救后信誓旦旦说道“从现在起,你是我的亲信”,但在得知木兰女儿身后,拔剑呵斥“我欠你一命,现在扯平了” 。此外,不同于花木兰回家仅为尽孝的初衷,迪斯尼版木兰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爹爹,我给您带来单于的剑和皇上赐的信物,替花家光宗耀祖”,突显了“荣耀”作为男性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 。
此外,迪斯尼版更强调木兰自我身份的寻求,最终以女性身份的外衣拯救了国家,从而正面认定了女性价值,具有更深刻的女性主义内涵,因此,迪斯尼《木兰》被视为“美国宣扬女权主义而竖起的一面隐形的旗帜” 。3.刻板印象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 。
国内研究刻板印象的学者也很多,陈国明认为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度简单、过度概括或夸张,并往往滞后于社会现实的概括性的看法 。可见,刻板印象就是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定型化效应 。刻板印象既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真实,又附带着失真的片面性 。一旦形成,便产生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和顽固性的影响 。尽管迪斯尼动画成功展现了众多中国特色文化元素,但对中国元素的过度渲染导致了偏离事实的刻板印象的产生 。
针对中美两个版本的花木兰形象的对比分析,大部分国内观众普遍不满意美国版木兰,认为人物外形特征与西方美女特质更相吻合,并不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标准 。在木兰答媒婆问的场景中,关于妇女四德的回答设计,更显示出迪斯尼动画对中国传统女子相亲过程的僵化印象 。总之,刻板印象所包含的社会真实有助于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事物的总体特征或概括性内容,但与此伴随的僵化印象往往会阻碍人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和获得新的社会真实 。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增强对异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显得尤为重 。4.结束语每部影视作品都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 。迪斯尼动画巧妙地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经典的东方传说相结合,在本土—海外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力求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观众群的普遍接受,以达到其全球化的目的 。国产影片使木兰回归,加深了中国的宝贵民间传奇故事题材的文化内涵并保障了木兰精神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
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第一版预告发布,却遭到网友吐槽,对此你怎么看?
【没了木须龙和小蟋蟀,花木兰电影为什么加木须龙和蟋蟀的角色】一、人物没有战斗气质,就不要强拽什么“职责就是战斗”之类的台词 。二、演员没有霸气,宣导就不要强拽“霸气”等词汇 。三、郑佩佩被刷墙漆了,但愿是无甲醛产品 。四、披头散发的“花木兰”,难道有意要破女扮男装“不知木兰是女郎”的人设?五、姐姐都没嫁,上来就要先嫁妹?六、上来先是家庭戏,然后是画外音里含糊的“要红妆还是要武装”的过度,然后是战斗——就是几个动作戏场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