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贯通三融合教学生态圈,融合教学怎么过( 四 )


我曾经看到了使用平板布置练习后,还要学生举手来表示是否听懂 。因为平板上的一套练习,只设计出了每道题的正确人数,并未针对全班给出一个分析报告,而只有完成了全部练习,才能对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这么先进的教学平板,最终居然还要靠老师肉眼去判断学情 。第二个误区,越是炫丽的界面,融合越深 。不得不说,现在的软件设计,界面是越来越豪华,我见过一个考试数据分析系统,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各类数据都能呈现在网页上,但是,考试数据的分析,应该是一份报告,用数据说明学生学习结果,并同时反馈出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给出一大堆数据 。
普通一线老师,如果没有受过专门的数据分析训练,是根本看不懂它们的,统计图确实可以更直观地将数据表现出来,但是,这不是最终需求,倒是文字描述是紧迫切需要的 。你不用告诉我这些统计图、统计表是什么意思,只需要告诉老师们接下来该怎么做,从哪个方面改进就行了 。第三个误区,越是专业的软件,融合越深 。不可否认,目前一些教学软件,确实非常专业,以PowerPoint为例,许多高手已经可以利用它做出非常漂亮的动画视频,还有各类视频编辑软件,都能够将课件处理得非常细致入微 。
但是,学习以上专业软件,是需要时间成本的,而在一线老师群体中,具备这样学习能力的并不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绝不仅仅是少数老师的炫技表演,而是教学一线全面开展的一项改革,而最适合这个使命的软件,易用性无疑是第一位的,专业性倒还在其次 。例如曾经用过一款综合素质评价软件,非常专业,学生每项得分细至144项,但实际用起来,认真打完一个学生,至少2小时,一个班即使按40人算,80个小时才能打完全班,这效率是何等的低下?果然,不多久,它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哪怕还有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行 。
结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这二者本身就处在不断融合中,只是目前看起来是由教师来推动,这是作为教育者,企图占据改革的主导地位,毕竟主动改比起未来被动改要强得多 。在公开课中,老师需要展现细节,是经过信息化手段处理过后的结果,而观课者从这个结果中,要能感受到背后隐藏的信息化 。虽然在不少公开课中,我看到部分老师使用非常漂亮的PPT,但从操作和讲解过程中,发现并不纯熟,显然不是一个创作者该有的水平,极大可能是请教了专业软件人员之后,为了应景而创作 。
这样的公开课,可能结束后,这项技术便再也不会被使用,而束之高阁 。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也有不少老师,对学科教学存在畏惧之心,生怕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到了教学成绩,这多半来自于初中阶段的考试科目老师如语数外物化等 。事实上,教学成绩与教学水平密切相关,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无论用不用信息技术手段,成绩照样好 。反而使用信息技术,会减轻教学日常工作压力,腾出更多精力思考教学,其教学成绩会越来越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