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造船系统怎么玩,先采药还是先造船

据研究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专家金秋鹏所撰《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一书介绍,牵星板用乌木制成,一副牵星板包括从小到大12块正方形木板,最小的每边大约2厘米 。郑和宝船在动力推进系统的桅帆和桨橹这两个重要环节采用了独特的设计 。“福船”与帆橹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到明代,已经产生了沙船、广船、福船三种海船船型 。
明代航海发达,那船上的指挥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船队之间又如何沟通的?
明永乐三年(1405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首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起锚远航,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610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长151.18米、宽61.6米的“宝船”模型前,当我们再次扬帆远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时,不禁要感叹中国古代那些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福船”与帆橹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到明代,已经产生了沙船、广船、福船三种海船船型 。
沙船是方头方梢平底的浅吃水船,多桅多帆,长和宽的比值较大 。广船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其张开如折扇的帆形,此外,其在中线面处深过龙骨的插板也为减缓船只的摇摆起到一定作用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 。古代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 。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一般用来作战 。
郑和下西洋时所使用的宝船正是采用了福船的船型 。郑和下西洋时,使用方位和时间标示地点 。比如《郑和航海图》中所载“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到南汇嘴”,就是说“从太仓港口开船沿105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吴淞江,再往97.5 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南汇嘴” 。除此以外,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海图、针路簿等航海地图都是当时先进航海技术的组成部分 。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航海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 。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进行了合理应对,所以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 。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雨天气,则用铜锣、喇叭和螺号用于通信联系 。
在利用风力航行的时代,除了船型,船舶动力也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郑和宝船在动力推进系统的桅帆和桨橹这两个重要环节采用了独特的设计 。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在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可起加固作用 。这种帆虽然较重,在升起时比较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可使船速提高 。
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可适应海上风云突变的情况,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其次,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 。这种长橹入水深,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 。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过洋牵星术”和“海道针经”郑和船队在观测天文气候、辨别方位、确定航线等航海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积累了航海的知识和经验 。
那个时代的人正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经验的总结,使明初的航海技术在宋元以来的基础之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记载郑和船队有关航海技术的《郑和航海图》中,保存了大量关于航海路线、沿途海流、水深、礁石分布、停泊地点以及指南针、天文导航的丰富资料,成为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由《郑和航海图》可知,郑和在航行时使用了“过洋牵星术”和“海道针经”,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