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语联珠成竹在什么怀祖什么太明安居乐业的答案 补天浴日:bǔ tiān yù rì【成语解释】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 。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 。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成语出处】《宋史·赵鼎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 。”【例句】反听刘隗刁协之徒,窃弄威柄,将我补天浴日之功,弃而不录,思之不能无怨也 。(明·朱鼎《玉镜合记·新亭流涕》)不明白啊 = =!5,赵鼎是不是忠臣岳飞的时候 是的,而且是一代名相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 。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 。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 。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 。累官河南洛阳令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 。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 。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 。绍兴年间几度为相,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 。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 。再移吉阳军 。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不食而卒,年六十三 。宋孝宗时,赠太傅、丰国公,谥忠简 。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 。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赵鼎善文、诗、词 。着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无记载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 。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 。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6,东流水怎么用诗句表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无可奈何花落去,曾相识燕归来 。似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 。--秦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柳永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白居易 落花坛上拂,流水洞中闻 。--李易 无限春愁莫相问,落花流水洞房深 。--赵嘏 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 。--刘长卿 黄卷清琴总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 。--李嘉祜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 。--钱起 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 。--司空曙 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 。--欧阳修 酒到强寻欢日路,坐来谁为温存 。落花流水不堪论 。--李之仪 钱塘江上客归迟,落花流水青春暮 。--向滈 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 。--王质 桃溪近、幽香远远,谩凝望、落花流水 。--黄裳 忆高阳,人散后 。落花流水仍依旧 。--王雱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但目送、落花流水 。--黄庭坚 门外落花流水 。日暖杜鹃声碎 。--谢逸 落花流水两关情 。恨无凭 。梦难成 。--张继先 暮雨朝云相见少,落花流水别离多 。--赵鼎 欢心未已 。流水落花愁又起 。--向子諲 玉楼依旧暗垂杨 。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 。--邓肃 歌声里 。落花流水 。明日人千里 。--冯时行 一瞬光阴,霎时蜂蝶,还付落花流水 。--史浩 问伊今夜在谁行 。遗恨落花流水、误刘郎 。--赵善 括烟雨楼台,晓来独上无滋味 。落花流水 。--陈亮 此情苦,问落花流水,何时重见 。--高观国 流水落花去路,画象棠阴陈迹,霄观傍楼台 。--魏了翁 记年年、曾来几度,落花流水 。--陈以庄 流水落花芳草渡 。明年好记归时落 。--陈德武 流水落花,夕阳芳草,此恨年年相触 。--周端臣 碧草烟淡,落花流水,不堪回伫 。--赵以夫 宿粉残香随梦冷,落花流水和天远 。--汤恢 恍出山、红尘吹断,落花流水 。--刘辰翁 斜阳落花流水,吹紫宇、澹成林 。--赵文 夕阳芳草,落花流水,依然南浦 。--詹玉 春来春去 。人在落花流水处 。--吕岩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牟融 利及生人无更为,落花流水旧城池 。--熊孺登 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 。--李群玉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 。--高骈 百年流水尽,万事落花空 。--韦庄 流水物情谙世态,落花春梦厌尘劳 。--谭用之 古岩寒柏对,流水落花随 。--修睦 落花徒绕枝,流水无返期 。--张生妻 愁以碧溪南岸 。流水落花无限 。--侯善渊 去去天荒地老,流水无情,落花狼籍 。--白朴 流水落花何处路,绿阴幽草可怜生 。--程文海7,古代对公文的格式要求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上书]奏议体之一 。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汉以下,虽代有更革,而古制犹存,故往往见于诸集之中 。萧统《文选》欲其别于臣下之书也,故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上书者,上高也,奏上也,书而高进也 。亦谓之献书,献馈食进也,以书奏上若进馈也 。主于进达情事,忠言献替 。”梁任昉《文章缘起》:“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 。”自汉以后,渐不多见,宋以下上书、上言皆不用,今惟致之尊长者用之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 。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专上天子 。今制,陈事曰疏 。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 。源出汉韩信《上尊号疏》 。”[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 。秦初,改书曰奏 。至于疏、对、启、状、札五者,又皆以奏字冠之,以别于臣下私相对答往来之称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 。清王兆芒《文体通释》:“奏策者,策,马棰也,筹策也,谋也 。谋若运筹亦如运用棰策而奏进之者也 。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 。源出汉贾让《奏治河策》,流有隋文中子《奏太平十二策》、唐王忠嗣《上平戒十八策》,宋张齐贤《献开宝十策》 。”[谏书]臣下向天子进谏的奏章 。《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又《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奏]达天子之文,汉蔡邕《独断》:“奏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者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者,进也 。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古敷章以言之变也 。李善曰:奏以陈情叙事 。汉上书四名,二曰奏 。主于通达国事,进言持正 。”自汉以下奏体渐繁,后世之称奏事、奏记、奏书亦有不尽达天子者 。[表]章奏体之一 。明吴讷《文章辨体》:“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三代以前,谓之敷奏 。秦改曰表 。汉因之 。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达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 。唐宋以后,多尚四六 。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焉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唐门下省下通上六书五曰表 。尚书省下达上六书一曰表 。今制庆贺皇上、皇太后曰表 。主于明褐所陈,首以臣某言,终以表闻顿首等语 。”梁任昉《文章缘起》:“表,淮南王安《谏伐闽表》 。”[让表]对授官虚假谦让的章表 。清赵翼《陔余丛考》:“古人授官,例有让表 。刘实谓本唐虞禹让稷契皋陶之遗意 。《文心雕龙》曰,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 。曹操著令,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 。昔人每授官必作让表,固是难进易退之意,然沿习日久,虚伪成风,浸寻及于唐宋,益袭为故事 。在上者既授之以官,必不因其让而收回成命,在下者亦明知其辞不允,特借一辞以鸣高 。观唐宋诸人集中,内外制词,多有批答不允,及断来章不允之诏,上下相接以伪,徒货笔墨,甚可笑也 。本朝之制,凡三品以上迁官者,但有谢折,无伪为辞让之事,于以见朝廷尊严,风气敦实 。”[劝进表]劝登帝位的章表 。魏晋六朝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或皇统中断,建立新朝的统治者多托词禅让 。等让国诏一下,又故作逊让,必使朝臣上劝进表,颂赞其美德,谀之为天命所归,始允受禅 。如曹丕代汉,侍中刘昉等率君臣奉表劝进;司马炎代魏,司空郑冲率群臣劝进;东晋司马睿(元帝)逃到江南,刘琨等联名劝进,等等 。[弹事]弹劾官吏的奏疏 。亦称“弹文”、“弹章”、“弹墨”、“劾状”、“白简”等 。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奏启》:“后之弹事,迭相斟酌 。”梁任昉《文章缘起》:“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凡按劾有罪则用之 。谓之弹文者,如弹丸之加鸟也 。《文选》列弹文三篇,皆有一定体例,后亦少变,与他奏事相似矣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九姓渔船曲》:“敢挈阿娇贮金屋,弹章自骇满朝惊 。”《宋史·赵鼎传》:“荐举之人,除名甫下,弹墨已行 。”《唐书·崔隐甫传》:“隐甫劾状 。”[奏状]状是封建社会的上行公文体,用于陈述事实 。冠以奏,就是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公文 。汉代及以后又多成诉状 。《后汉书·杨秉传》:“南阳太守张彪……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 。”[万言书]上天子的长篇章奏 。宋赵长《朝野类要》:“万言书,上进天子之书也 。若上公侯,则名之曰长书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奏折]奏疏体之一 。亦称“折”、“折奏” 。因用折本缮写,故名 。明制,奏折有题本和奏本之分 。题本用于公事,用印;奏本用于私事,不用印 。皆经通政司转内阁入奏 。清制,关于例行之事用题本,亦送通政司 。紧要之事用奏折,奏折初在宫门陈奏,迨军机处成立后,改送军机处转奏 。光绪庚子后,废题本概用奏折 。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封事]奏疏体之一 。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用皂囊缄呈进,故称封事 。亦称“封奏”、“封章” 。《汉书·宣帝纪》地节二年:“而今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后汉书·光武纪》:“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封事,主于陈事机密,冀君独览 。”梁任昉《文章缘起》:“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封事》 。”元明以下封事少见 。[副封]奏章的副本 。汉代上天子的奏章有正、副二封,尚书先检查副封,不合者不奏 。自魏相为御史大夫后乃废止 。《汉书·魏相传》:“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自去副封,以防雍蔽 。”[劾}即弹事 。亦称“劾状”、“弹”、“奏弹” 。明吴讷《文章辨体》:“《汉书》云:群臣上奏,若罪法按劾,公府送御史台,卿校送谒者台 。是则按劾之名,其来久矣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劾者,法有罪也,亦谓之弹 。弹,行丸也,抨也 。以法抨有罪,若行丸也 。奏书之属也 。唐门下省六书二曰奏弹 。主于案举臣罪,议从国法 。”[奏札]古代上行皇帝的一种公文体 。札用于陈事,奏札则用于向皇帝奏事 。唐代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札子 。宋人称札子 。[折]明清两代的上行公文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折,叠也 。书所言于纸而叠之,取其便于上进也,故谓之折 。”明清以后,始有折 。上天子者曰奏折,上长官者曰手折 。”[片]清代奏章的附件 。清林则徐《密保永昌府知府张亮基片》:“不揣冒昧,谨合词附片密陈 。”[奏启]是一种古代公文体,晋代以后才盛行起来,既当表又当奏 。在陈述政事时启与奏的作用相同 。在让爵谢恩时,又与表的功能相同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 。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驳议]奏疏体之一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尚书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驳议者,立议求是,斥人议之不纯也 。李善曰: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 。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赣议异 。李充曰:驳不以华藻为先 。主于进言指误,胜以纯正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驳议,理之是非,不能以一人之言为定,于是有驳 。驳之云者,去其不当,以归于当也 。主于反复诘难,曲尽事理为要 。汉世始立驳议之法,唐以来中书之官兼以主封驳为职责 。”[章奏]上奏天子文书的总称 。亦称“奏章”、“笺奏”、“章表”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汉表谢,遗篇寡存 。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 。”宋欧阳修《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奏议]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包括疏、奏、表、上书、封事、札子、对策、弹章、启、笺等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奏议符策,文辞表记 。”清《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涵芬楼古今文钞》均立“奏议类” 。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 [上书]奏议体之一 。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汉以下,虽代有更革,而古制犹存,故往往见于诸集之中 。萧统《文选》欲其别于臣下之书也,故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上书者,上高也,奏上也,书而高进也 。亦谓之献书,献馈食进也,以书奏上若进馈也 。主于进达情事,忠言献替 。”梁任昉《文章缘起》:“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 。”自汉以后,渐不多见,宋以下上书、上言皆不用,今惟致之尊长者用之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 。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专上天子 。今制,陈事曰疏 。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 。源出汉韩信《上尊号疏》 。” [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 。秦初,改书曰奏 。至于疏、对、启、状、札五者,又皆以奏字冠之,以别于臣下私相对答往来之称 。”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 。清王兆芒《文体通释》:“奏策者,策,马棰也,筹策也,谋也 。谋若运筹亦如运用棰策而奏进之者也 。主于筹算精谋,别中下而要其上 。源出汉贾让《奏治河策》,流有隋文中子《奏太平十二策》、唐王忠嗣《上平戒十八策》,宋张齐贤《献开宝十策》 。” [谏书]臣下向天子进谏的奏章 。《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又《寄左省杜拾遗》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 [奏]达天子之文,汉蔡邕《独断》:“奏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者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者,进也 。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古敷章以言之变也 。李善曰:奏以陈情叙事 。汉上书四名,二曰奏 。主于通达国事,进言持正 。”自汉以下奏体渐繁,后世之称奏事、奏记、奏书亦有不尽达天子者 。[表]章奏体之一 。明吴讷《文章辨体》:“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三代以前,谓之敷奏 。秦改曰表 。汉因之 。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达情事,若孔明《前后出师》,李令伯《陈情》之类是也 。唐宋以后,多尚四六 。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焉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唐门下省下通上六书五曰表 。尚书省下达上六书一曰表 。今制庆贺皇上、皇太后曰表 。主于明褐所陈,首以臣某言,终以表闻顿首等语 。”梁任昉《文章缘起》:“表,淮南王安《谏伐闽表》 。” [让表]对授官虚假谦让的章表 。清赵翼《陔余丛考》:“古人授官,例有让表 。刘实谓本唐虞禹让稷契皋陶之遗意 。《文心雕龙》曰,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 。曹操著令,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 。昔人每授官必作让表,固是难进易退之意,然沿习日久,虚伪成风,浸寻及于唐宋,益袭为故事 。在上者既授之以官,必不因其让而收回 成命,在下者亦明知其辞不允,特借一辞以鸣高 。观唐宋诸人集中,内外制词,多有批答不允,及断来章不允之诏,上下相接以伪,徒货笔墨,甚可笑也 。本朝之制,凡三品以上迁官者,但有谢折,无伪为辞让之事,于以见朝廷尊严,风气敦实 。” [劝进表]劝登帝位的章表 。魏晋六朝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或皇统中断,建立新朝的统治者多托词禅让 。等让国诏一下,又故作逊让,必使朝臣上劝进表,颂赞其美德,谀之为天命所归,始允受禅 。如曹丕代汉,侍中刘昉等率君臣奉表劝进;司马炎代魏,司空郑冲率群臣劝进;东晋司马睿(元帝)逃到江南,刘琨等联名劝进,等等 。[弹事]弹劾官吏的奏疏 。亦称“弹文”、“弹章”、“弹墨”、“劾状”、“白简”等 。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奏启》:“后之弹事,迭相斟酌 。”梁任昉《文章缘起》:“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凡按劾有罪则用之 。谓之弹文者,如弹丸之加鸟也 。《文选》列弹文三篇,皆有一定体例,后亦少变,与他奏事相似矣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九姓渔船曲》:“敢挈阿娇贮金屋,弹章自骇满朝惊 。”《宋史·赵鼎传》:“荐举之人,除名甫下,弹墨已行 。”《唐书·崔隐甫传》:“隐甫劾状 。” [奏状]状是封建社会的上行公文体,用于陈述事实 。冠以奏,就是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公文 。汉代及以后又多成诉状 。《后汉书·杨秉传》:“南阳太守张彪……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 。” [万言书]上天子的长篇章奏 。宋赵长《朝野类要》:“万言书,上进天子之书也 。若上公侯,则名之曰长书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 [奏折]奏疏体之一 。亦称“折”、“折奏” 。因用折本缮写,故名 。明制,奏折有题本和奏本之分 。题本用于公事,用印;奏本用于私事,不用印 。皆经通政司转内阁入奏 。清制,关于例行之事用题本,亦送通政司 。紧要之事用奏折,奏折初在宫门陈奏,迨军机处成立后,改送军机处转奏 。光绪庚子后,废题本概用奏折 。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封事]奏疏体之一 。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用皂囊缄呈进,故称封事 。亦称“封奏”、“封章” 。《汉书·宣帝纪》地节二年:“而今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后汉书·光武纪》:“百僚并上封事,无有隐讳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封事,主于陈事机密,冀君独览 。”梁任昉《文章缘起》:“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封事》 。”元明以下封事少见 。[副封]奏章的副本 。汉代上天子的奏章有正、副二封,尚书先检查副封,不合者不奏 。自魏相为御史大夫后乃废止 。《汉书·魏相传》:“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自去副封,以防雍蔽 。” [劾}即弹事 。亦称“劾状”、“弹”、“奏弹” 。明吴讷《文章辨体》:“《汉书》云:群臣上奏,若罪法按劾,公府送御史台,卿校送谒者台 。是则按劾之名,其来久矣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劾者,法有罪也,亦谓之弹 。弹,行丸也,抨也 。以法抨有罪,若行丸也 。奏书之属也 。唐门下省六书二曰奏弹 。主于案举臣罪,议从国法 。” [奏札]古代上行皇帝的一种公文体 。札用于陈事,奏札则用于向皇帝奏事 。唐代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札子 。宋人称札子 。[折]明清两代的上行公文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折,叠也 。书所言于纸而叠之,取其便于上进也,故谓之折 。”明清以后,始有折 。上天子者曰奏折,上长官者曰手折 。” [片]清代奏章的附件 。清林则徐《密保永昌府知府张亮基片》:“不揣冒昧,谨合词附片密陈 。” [奏启]是一种古代公文体,晋代以后才盛行起来,既当表又当奏 。在陈述政事时启与奏的作用相同 。在让爵谢恩时,又与表的功能相同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 。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 [驳议]奏疏体之一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尚书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驳议者,立议求是,斥人议之不纯也 。李善曰: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 。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赣议异 。李充曰:驳不以华藻为先 。主于进言指误,胜以纯正 。”清吴曾棋《文体刍言》:“驳议,理之是非,不能以一人之言为定,于是有驳 。驳之云者,去其不当,以归于当也 。主于反复诘难,曲尽事理为要 。汉世始立驳议之法,唐以来中书之官兼以主封驳为职责 。” [章奏]上奏天子文书的总称 。亦称“奏章”、“笺奏”、“章表” 。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前汉表谢,遗篇寡存 。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 。”宋欧阳修《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 [奏议]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包括疏、奏、表、上书、封事、札子、对策、弹章、启、笺等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奏议符策,文辞表记 。”清《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涵芬楼古今文钞》均立“奏议类” 。
推荐阅读
- w7为什么要强制升级w10,10总是强制更新
- dnf现在搬砖哪里赚钱,搬砖地点还是格蓝迪
- 汉0是哪里的拍照,作为新能源车的新国货代表
- 宁波北仑人才网,宁波北仑人才市场网址是多少
- 名将传说,从隋唐到新中国历代名将传说是什么转世
- dnf暗帝技能,DNF暗帝用12追魂好还是12双S假粉好
- 汇博招聘会,汇博人才市场招聘会一般是几点到几点
- 重庆大学冯磊,父姓冯孩子生日是2007年12月29日农历11月20日正午12点25分出生
- 治安学,治安学是什么学士
- 硕颖,硕颖到底是什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