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作者,三顾茅庐的作者是谁

1 , 三顾茅庐的作者是谁 三顾茅庐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作者,三顾茅庐的作者是谁


2 , 竹外桃花三两枝哪首古诗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作者,三顾茅庐的作者是谁


3 ,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作者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 ·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作者,三顾茅庐的作者是谁】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作者,三顾茅庐的作者是谁


4 ,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是什么诚邀 , 一缕英雄为您解答《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苏轼的题画诗 , 所谓的“题画诗”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题写在画作上的诗 , 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 , 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 , 相得益彰 , 可以说题画诗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特征之一 。这两首题画诗 , 是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 , 是苏轼题写在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画作上的两首诗歌 。两首诗如下: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还是按照我一以贯之的回答方法:在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之前 , 先把画作的作者惠崇和题诗的作者苏轼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 然后再回答楼主的问题 。这样就能“知人论诗” , 也能较好地将问题回答精准 。我先说一下画作的作者惠崇 。惠崇其人惠崇 , 宋初著名画家 , 福建建阳人 ,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僧人 , 惠崇就是他的法号 。宋代著名画家郭若虚著有《图画见闻志》一书 , 这是一本记录绘画理论和绘画历史的专著 。在书中郭若虚对惠崇是这样记载的:“建阳僧慧崇 , 工画鹅雁鹭鸶 , 尤工小景 。善为寒汀远渚 , 萧洒虚旷之象 , 人所难到也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书影)根据郭若虚的记载 , 可以知道这样的信息:惠崇善于用工笔细描鹅、大雁、鹭鸶等鸟类 , 尤其善于描绘“寒汀远渚” , 也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或者小沙洲 , 而且惠崇的画作具有潇疏旷远的特点 。苏轼的学生 ,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曾评价过惠崇的画作 , 黄庭坚还专门写诗说“惠崇笔下开生面 , 万里晴波向落晖 。梅影横斜人不见 , 鸳鸯相对浴红衣 。”从黄庭坚对惠崇画作的评价可知:水波、植物、斜阳、水禽是构成惠崇画作的主要素材 。(黄庭坚书法作品)此外王安石在《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中 , 也有“画史纷纷何足数 , 惠崇晚出吾最许”这样的诗句 。可见王安石是十分推崇惠崇的画作的 , 他非常赞赏惠崇的绘画技法 , 由此也可见惠崇的画作在当时是享有盛誉的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画作的不易保存 , 惠崇的画作流传下来的很少 , 今存惠崇的画作只有三幅:《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秋浦双鸳图》 。《沙汀烟树图》为绢本设色 ,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 画中水流缓缓 , 斜分两岸 , 沙洲横卧 , 近岸处有水草浮萍 , 两岸植株茂密 。旷远飘渺 , 墨色淡雅史《沙汀烟树图》的最大特色 。(印有乾隆印章“古稀天子”的惠崇《沙汀烟树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惠崇的《溪山春晓图》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画面呈现的是江南山水 。整个画卷以崇山峻岭为背景起伏相接 , 山上树木葱郁 , 岸边杨柳依依 。河中间舟船飞禽 , 宁静致远 。山色湖光交相辉映 , 画境空灵渺远是《溪山春晓图》最大特色 。(惠崇·《溪山春晓图》·绢本设色·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惠崇的《秋浦双鸳图》 , 今存于我国台北故宫 , 此图大小与《沙汀烟树图》相近 , 岸边荷叶残 , 芦苇枯败 。洲渚之上 , 一对鸳鸯水鸟停息在岸边 , 一只转颈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 一只定睛看着前方 , 两只鸳鸯惟妙惟肖 。素雅的设色也使秋意更浓 。(惠崇·《秋浦双鸳图》绢本设色)从以上惠崇现存的画作来看:山水相映 , 水渚飞鸟 , 淡雅疏旷 , 明亮晓畅是他的画作的共同点 。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今已失传 , 我们无法一睹画中景致 , 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是一幅绝好的画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三点上得出这个结论:一来根据宋代画论和笔记中对惠崇的评价和介绍;二来可以对比参照惠崇今存的三幅绘画作品;第三就是苏轼留下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书法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我们从苏轼的两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可以看出 , 惠崇的《春江晚景》一共是两幅:一幅是春江鸭戏图 , 一幅是春江飞雁图 。苏轼是否懂得绘画鉴赏和点评苏轼 , 北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 他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这里有一个问题要交代一下 , 楼主问题中的这两首诗既然是苏轼的题画诗 , 那么苏轼懂绘画吗?答案是肯定的 , 苏轼不光懂得绘画的鉴赏 , 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大师 , 他还提出了许多绘画方面的理论 。(苏轼传世名画《古木怪石图》)苏轼在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 , 就提出“诗画本一律 , 天工与清新”的理论;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就提出过“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绘画创作理论 。如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中 , 苏轼提出画水的重要技法 , 他认为:画家画水有“死水”、“活水”的区别 , 并认为一切艺术作品 , 不但要求“形似” , 而且要求“神似” 。如苏轼在文中写到:“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 , 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 , 使人至以手扪之 , 谓有洼隆 , 以为至妙矣 。”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中 , 苏轼还说“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 , 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 , 可谓死水 , 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从苏轼对画水的理论上看 , 他是深得绘画艺术奥秘的 。再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 , 还记述了他在大画家文与可跟前学习画竹的事情 , 并与文与可讨论过画竹的技法 。在今存的苏轼的绘画作品中 , 就有一幅是画竹的 , 这幅画就是《潇湘竹石图》 。(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水墨·藏于中国美术馆)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中的远山烟水、风雨瘦竹 , 近水与云天 , 蹲石与远山 , 筱竹与烟树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 画作展现的正是湖南省零陵县潇、湘两条江河交汇处遥接洞庭湖的苍茫景象 。由此可见苏轼对绘画是很专业的 。他在画评《韩千马十四匹》一文中 , 自称“苏子作诗如见画” ,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苏轼不光善于绘画 , 而且他是一位很专业的绘画鉴赏家和点评家 。苏轼诗文出色 , 加之对绘画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 , 所以当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后 , 欣赏之余 , 题写下这两首诗作的 。苏轼对惠崇画作中的自然景色的神态描写非常生动 , 而且富有情趣 。尤其是第一首题写在春江鸭戏图上的诗作 , 苏轼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 他以细致、敏锐的感受 , 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 。全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 给人以清新 , 舒畅之感 。画以诗传 , 诗如见画 。尤其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的第一首 , 还成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一篇选编篇目 , 也可以说是一首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诗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是《古诗三首》 ,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其中之一)《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赏析诗作开篇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是苏轼对惠崇画作远处静景的描写 。诗人苏轼隔着画作疏落的翠竹望去 , 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 , 红绿掩映 , 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 , 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 , 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 , 要是细密 , 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 , 它表明季节 , 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 , 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 , 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 , 已经透露出来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 是诗人对近处动景的渲染:春江水面 , 一群活泼的鸭子在自由地浮荡 , 扑腾嬉戏 。竹桃与水鸭 , 一静一动 , 相映成趣;岸上竹外与江中绿水 , 一远一近 , 层次分明 , 富有图画的纵深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 , “诗情”与“画意”最为融洽 。苏轼通过鉴赏画作时产生的联想 , 以鸭的感受写出了人的感受 。江中有群鸭戏水 , 就使人感到春天已经暖和了 。接下来的“萎篙满地芦芽短”一句 , 是对画境的继续描摹 , 是眼前最近处的景物 。“萎篙” , 即白篙 , 一种野草 , 可以入药 , 也叫“茵陈” , 民间有“三月的茵陈四月的蒿”的说法 。“芦芽” , 芦苇的嫩芽 , 也叫芦笋。在长江下游 , 鲜嫩的“萎篙”和“芦芽”都是春季的新鲜蔬菜 , 也是河豚鱼的食料 , 而做河豚鱼羹 , 都要用新生芦苇的嫩芽作配料 。这样 , 就为后面引出“河豚欲上”的埋下伏笔 。以上三句 , 是诗人对“春江晚景”的具体、真实地描绘 , 直接地再现画面形象 。结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 “河豚”是一种海鱼 , 肉味鲜美 , 但是肝胜、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 , 经专业人员处理才可以成为食材 。南宋著名诗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写到:“浙人食河豚于上元前 , 常州江期最先得 , 方出时 , 一尾至直千钱 , 然不多得 。二月后 , 日益多 , 一尾才百钱耳 。柳絮时 , 人已不食 。惠崇的画作中虽然没有描绘河豚的动向 , 但诗人苏轼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 , 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 , 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 , 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 , 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 , 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苏轼用“三两枝”、“芦芽短”以及“河豚欲上” , 又巧妙地暗示出这正是一个萌动的春天 , 因而更能挑逗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 , 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苏轼的这首诗里 , 诗人把“诗情”与“画意”融 为一体 ,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 诗中紧紧扣住“春江晚景”这个中心 , 从最足以显示画意特征的景物着笔 , 用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桃花”、“水暖”、“萎篙”、“芦芽” , 形象地表明冬天已经结束 , 一个生机盎然的暖春已经来到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惠崇画的《春江晚景》画卷 , 但读到苏轼这首诗 , 眼前就仿佛出现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春水初生、绿竹猗猗、桃花绽放、群鸭嬉水 , 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 。诗情画意显得是那样活泼生动 , 多采多姿 , 那么相得益彰 。《惠崇春江晚景》第二首赏析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的知名度显然比第一首要少一些 , 但诗作的创作水平也是很高的 。开篇“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 这两句是对惠崇画作中“飞雁图”的描绘 , 诗人笔下的“飞雁图”是:大雁北飞 , 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 , 差点脱离了队伍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 , 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 , 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句“遥知朔漠多风雪” , 也是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 诗人给北归的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 , 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 , 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 。结句“更待江南半月春” , 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 , 使惠崇的画作由静态转变成了动态 , 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 , 是颇有新意的 。总结惠崇的《春江晚景》画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 , 但是我通过介绍惠崇今存的三幅画作《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和《秋浦双鸳图》;通过惠崇那个时代人们对他画作的评价 。我们知道了他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画家 , 他善于描摹水鸟和植物 , 而且水波、斜阳、汀渚都是构成其画作的素材 。惠崇的《春江晚景》虽然没有流传下来 , 但是却留下了苏轼的两首题画诗 , 在苏轼对惠崇画作的传神描写中 , 让我们可以想到惠崇画作所呈现出来的景物 , 这一点就很重要了 。好的题画诗 , 既要扣合绘画主题 , 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 , 既要能再现画境 , 同时又能跳出画外 , 别开生面 , 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 , 又能传出“画外意” , 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可以这样说:惠崇的画和苏轼的题画诗两者交相辉映 , 相得益彰 。好了 , 我的回答完毕 , 欢迎交流指正 。诚邀 , 一缕英雄为您解答《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苏轼的题画诗 , 所谓的“题画诗”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题写在画作上的诗 , 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 , 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 , 相得益彰 , 可以说题画诗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特征之一 。这两首题画诗 , 是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 , 是苏轼题写在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画作上的两首诗歌 。两首诗如下: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还是按照我一以贯之的回答方法:在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之前 , 先把画作的作者惠崇和题诗的作者苏轼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 然后再回答楼主的问题 。这样就能“知人论诗” , 也能较好地将问题回答精准 。我先说一下画作的作者惠崇 。惠崇其人惠崇 , 宋初著名画家 , 福建建阳人 ,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僧人 , 惠崇就是他的法号 。宋代著名画家郭若虚著有《图画见闻志》一书 , 这是一本记录绘画理论和绘画历史的专著 。在书中郭若虚对惠崇是这样记载的:“建阳僧慧崇 , 工画鹅雁鹭鸶 , 尤工小景 。善为寒汀远渚 , 萧洒虚旷之象 , 人所难到也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书影)根据郭若虚的记载 , 可以知道这样的信息:惠崇善于用工笔细描鹅、大雁、鹭鸶等鸟类 , 尤其善于描绘“寒汀远渚” , 也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或者小沙洲 , 而且惠崇的画作具有潇疏旷远的特点 。苏轼的学生 ,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曾评价过惠崇的画作 , 黄庭坚还专门写诗说“惠崇笔下开生面 , 万里晴波向落晖 。梅影横斜人不见 , 鸳鸯相对浴红衣 。”从黄庭坚对惠崇画作的评价可知:水波、植物、斜阳、水禽是构成惠崇画作的主要素材 。(黄庭坚书法作品)此外王安石在《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中 , 也有“画史纷纷何足数 , 惠崇晚出吾最许”这样的诗句 。可见王安石是十分推崇惠崇的画作的 , 他非常赞赏惠崇的绘画技法 , 由此也可见惠崇的画作在当时是享有盛誉的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画作的不易保存 , 惠崇的画作流传下来的很少 , 今存惠崇的画作只有三幅:《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秋浦双鸳图》 。《沙汀烟树图》为绢本设色 ,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 画中水流缓缓 , 斜分两岸 , 沙洲横卧 , 近岸处有水草浮萍 , 两岸植株茂密 。旷远飘渺 , 墨色淡雅史《沙汀烟树图》的最大特色 。(印有乾隆印章“古稀天子”的惠崇《沙汀烟树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惠崇的《溪山春晓图》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画面呈现的是江南山水 。整个画卷以崇山峻岭为背景起伏相接 , 山上树木葱郁 , 岸边杨柳依依 。河中间舟船飞禽 , 宁静致远 。山色湖光交相辉映 , 画境空灵渺远是《溪山春晓图》最大特色 。(惠崇·《溪山春晓图》·绢本设色·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惠崇的《秋浦双鸳图》 , 今存于我国台北故宫 , 此图大小与《沙汀烟树图》相近 , 岸边荷叶残 , 芦苇枯败 。洲渚之上 , 一对鸳鸯水鸟停息在岸边 , 一只转颈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 一只定睛看着前方 , 两只鸳鸯惟妙惟肖 。素雅的设色也使秋意更浓 。(惠崇·《秋浦双鸳图》绢本设色)从以上惠崇现存的画作来看:山水相映 , 水渚飞鸟 , 淡雅疏旷 , 明亮晓畅是他的画作的共同点 。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今已失传 , 我们无法一睹画中景致 , 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是一幅绝好的画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三点上得出这个结论:一来根据宋代画论和笔记中对惠崇的评价和介绍;二来可以对比参照惠崇今存的三幅绘画作品;第三就是苏轼留下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书法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我们从苏轼的两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可以看出 , 惠崇的《春江晚景》一共是两幅:一幅是春江鸭戏图 , 一幅是春江飞雁图 。苏轼是否懂得绘画鉴赏和点评苏轼 , 北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 他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这里有一个问题要交代一下 , 楼主问题中的这两首诗既然是苏轼的题画诗 , 那么苏轼懂绘画吗?答案是肯定的 , 苏轼不光懂得绘画的鉴赏 , 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大师 , 他还提出了许多绘画方面的理论 。(苏轼传世名画《古木怪石图》)苏轼在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 , 就提出“诗画本一律 , 天工与清新”的理论;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就提出过“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绘画创作理论 。如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中 , 苏轼提出画水的重要技法 , 他认为:画家画水有“死水”、“活水”的区别 , 并认为一切艺术作品 , 不但要求“形似” , 而且要求“神似” 。如苏轼在文中写到:“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 , 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 , 使人至以手扪之 , 谓有洼隆 , 以为至妙矣 。”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中 , 苏轼还说“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 , 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 , 可谓死水 , 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从苏轼对画水的理论上看 , 他是深得绘画艺术奥秘的 。再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 , 还记述了他在大画家文与可跟前学习画竹的事情 , 并与文与可讨论过画竹的技法 。在今存的苏轼的绘画作品中 , 就有一幅是画竹的 , 这幅画就是《潇湘竹石图》 。(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水墨·藏于中国美术馆)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中的远山烟水、风雨瘦竹 , 近水与云天 , 蹲石与远山 , 筱竹与烟树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 画作展现的正是湖南省零陵县潇、湘两条江河交汇处遥接洞庭湖的苍茫景象 。由此可见苏轼对绘画是很专业的 。他在画评《韩千马十四匹》一文中 , 自称“苏子作诗如见画” ,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苏轼不光善于绘画 , 而且他是一位很专业的绘画鉴赏家和点评家 。苏轼诗文出色 , 加之对绘画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 , 所以当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后 , 欣赏之余 , 题写下这两首诗作的 。苏轼对惠崇画作中的自然景色的神态描写非常生动 , 而且富有情趣 。尤其是第一首题写在春江鸭戏图上的诗作 , 苏轼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 他以细致、敏锐的感受 , 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 。全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 给人以清新 , 舒畅之感 。画以诗传 , 诗如见画 。尤其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的第一首 , 还成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一篇选编篇目 , 也可以说是一首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诗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是《古诗三首》 ,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其中之一)《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赏析诗作开篇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是苏轼对惠崇画作远处静景的描写 。诗人苏轼隔着画作疏落的翠竹望去 , 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 , 红绿掩映 , 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 , 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 , 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 , 要是细密 , 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 , 它表明季节 , 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 , 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 , 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 , 已经透露出来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 是诗人对近处动景的渲染:春江水面 , 一群活泼的鸭子在自由地浮荡 , 扑腾嬉戏 。竹桃与水鸭 , 一静一动 , 相映成趣;岸上竹外与江中绿水 , 一远一近 , 层次分明 , 富有图画的纵深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 , “诗情”与“画意”最为融洽 。苏轼通过鉴赏画作时产生的联想 , 以鸭的感受写出了人的感受 。江中有群鸭戏水 , 就使人感到春天已经暖和了 。接下来的“萎篙满地芦芽短”一句 , 是对画境的继续描摹 , 是眼前最近处的景物 。“萎篙” , 即白篙 , 一种野草 , 可以入药 , 也叫“茵陈” , 民间有“三月的茵陈四月的蒿”的说法 。“芦芽” , 芦苇的嫩芽 , 也叫芦笋。在长江下游 , 鲜嫩的“萎篙”和“芦芽”都是春季的新鲜蔬菜 , 也是河豚鱼的食料 , 而做河豚鱼羹 , 都要用新生芦苇的嫩芽作配料 。这样 , 就为后面引出“河豚欲上”的埋下伏笔 。以上三句 , 是诗人对“春江晚景”的具体、真实地描绘 , 直接地再现画面形象 。结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 “河豚”是一种海鱼 , 肉味鲜美 , 但是肝胜、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 , 经专业人员处理才可以成为食材 。南宋著名诗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写到:“浙人食河豚于上元前 , 常州江期最先得 , 方出时 , 一尾至直千钱 , 然不多得 。二月后 , 日益多 , 一尾才百钱耳 。柳絮时 , 人已不食 。惠崇的画作中虽然没有描绘河豚的动向 , 但诗人苏轼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 , 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 , 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 , 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 , 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 , 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苏轼用“三两枝”、“芦芽短”以及“河豚欲上” , 又巧妙地暗示出这正是一个萌动的春天 , 因而更能挑逗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 , 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苏轼的这首诗里 , 诗人把“诗情”与“画意”融 为一体 ,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 诗中紧紧扣住“春江晚景”这个中心 , 从最足以显示画意特征的景物着笔 , 用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桃花”、“水暖”、“萎篙”、“芦芽” , 形象地表明冬天已经结束 , 一个生机盎然的暖春已经来到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惠崇画的《春江晚景》画卷 , 但读到苏轼这首诗 , 眼前就仿佛出现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春水初生、绿竹猗猗、桃花绽放、群鸭嬉水 , 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 。诗情画意显得是那样活泼生动 , 多采多姿 , 那么相得益彰 。《惠崇春江晚景》第二首赏析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的知名度显然比第一首要少一些 , 但诗作的创作水平也是很高的 。开篇“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 这两句是对惠崇画作中“飞雁图”的描绘 , 诗人笔下的“飞雁图”是:大雁北飞 , 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 , 差点脱离了队伍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 , 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 , 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句“遥知朔漠多风雪” , 也是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 诗人给北归的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 , 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 , 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 。结句“更待江南半月春” , 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 , 使惠崇的画作由静态转变成了动态 , 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 , 是颇有新意的 。总结惠崇的《春江晚景》画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 , 但是我通过介绍惠崇今存的三幅画作《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和《秋浦双鸳图》;通过惠崇那个时代人们对他画作的评价 。我们知道了他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画家 , 他善于描摹水鸟和植物 , 而且水波、斜阳、汀渚都是构成其画作的素材 。惠崇的《春江晚景》虽然没有流传下来 , 但是却留下了苏轼的两首题画诗 , 在苏轼对惠崇画作的传神描写中 , 让我们可以想到惠崇画作所呈现出来的景物 , 这一点就很重要了 。好的题画诗 , 既要扣合绘画主题 , 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 , 既要能再现画境 , 同时又能跳出画外 , 别开生面 , 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 , 又能传出“画外意” , 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可以这样说:惠崇的画和苏轼的题画诗两者交相辉映 , 相得益彰 。好了 , 我的回答完毕 , 欢迎交流指正 。有人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春江”是指靖江 , 这肯定不对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靖江”属于江苏省泰州市 , 这与苏轼所作题画诗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上 。当然 , 也不排除名僧画家惠崇的借用可能性 , 但真实里的画家作画时一般都是实地取景 , 相对来说 , 就不可能亲临“靖江”而绘画了 。既然排除了“靖江”的可能性 , 那又是指那条“春江”呢?先来了解一下名僧惠崇这个人:生卒于公元965~1017年 , 福建省建阳人 , 能诗善画 。现存有诗集《北宋九僧诗》和画作集《沙汀烟树图》等 。再来了解一下建阳水文:共有大小溪流71条 , 其中较大的有11条 。按流域面积分 , 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仅有3条 , 即崇阳溪、南浦溪和麻阳溪 。由此可见 ,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春江”应是这三大溪的影像 。虽然说名僧画中的“春江”是如此 , 那苏轼题诗言及的“春江”就不一定非是指这三大溪 , 而是泛指 。这又是为什么呢?惠崇:北宋名僧 , 他的《春江晓景》画有两幅 , 一幅是鸭戏图 , 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北宋诗人 , 他对应惠崇的两幅画题了两首诗 , 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针对“鸭戏图”而作的一首 。俗话说 , 看图作诗 , 非易而难 , 既要着力于画中景 , 又要发掘其画外意 。大文豪苏轼能倾心为惠崇的名画题诗 , 也并不是兴来之笔 , 而是要传导岀一种新的意境 , 能补充画之不足 , 也能拓展画外之音 。诚然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自然规律 , 也合乎春江里戏水游鸭的感受 。画中鸭戏水是原生态味 , 而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一种升华版 , 它体现了一种高度 。所以说 ,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春江”是通解 , 表明所有在“春江”或“春河”里的游鸭都有先得知春暖的感觉 。总之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诗眼 , 有高度概括的总体哲学观点 , 当然就不会独指那一条江了 。同时 , 也没不必要去固化它 , 只可言传意化 , 不可以去界定它的桩脚在哪 。拓展资料:《惠崇(春江晓景)》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诚邀 , 一缕英雄为您解答《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苏轼的题画诗 , 所谓的“题画诗”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题写在画作上的诗 , 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 , 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 , 相得益彰 , 可以说题画诗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特征之一 。这两首题画诗 , 是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 , 是苏轼题写在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画作上的两首诗歌 。两首诗如下: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还是按照我一以贯之的回答方法:在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之前 , 先把画作的作者惠崇和题诗的作者苏轼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 然后再回答楼主的问题 。这样就能“知人论诗” , 也能较好地将问题回答精准 。我先说一下画作的作者惠崇 。惠崇其人惠崇 , 宋初著名画家 , 福建建阳人 ,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僧人 , 惠崇就是他的法号 。宋代著名画家郭若虚著有《图画见闻志》一书 , 这是一本记录绘画理论和绘画历史的专著 。在书中郭若虚对惠崇是这样记载的:“建阳僧慧崇 , 工画鹅雁鹭鸶 , 尤工小景 。善为寒汀远渚 , 萧洒虚旷之象 , 人所难到也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书影)根据郭若虚的记载 , 可以知道这样的信息:惠崇善于用工笔细描鹅、大雁、鹭鸶等鸟类 , 尤其善于描绘“寒汀远渚” , 也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或者小沙洲 , 而且惠崇的画作具有潇疏旷远的特点 。苏轼的学生 ,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曾评价过惠崇的画作 , 黄庭坚还专门写诗说“惠崇笔下开生面 , 万里晴波向落晖 。梅影横斜人不见 , 鸳鸯相对浴红衣 。”从黄庭坚对惠崇画作的评价可知:水波、植物、斜阳、水禽是构成惠崇画作的主要素材 。(黄庭坚书法作品)此外王安石在《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中 , 也有“画史纷纷何足数 , 惠崇晚出吾最许”这样的诗句 。可见王安石是十分推崇惠崇的画作的 , 他非常赞赏惠崇的绘画技法 , 由此也可见惠崇的画作在当时是享有盛誉的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画作的不易保存 , 惠崇的画作流传下来的很少 , 今存惠崇的画作只有三幅:《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秋浦双鸳图》 。《沙汀烟树图》为绢本设色 ,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 画中水流缓缓 , 斜分两岸 , 沙洲横卧 , 近岸处有水草浮萍 , 两岸植株茂密 。旷远飘渺 , 墨色淡雅史《沙汀烟树图》的最大特色 。(印有乾隆印章“古稀天子”的惠崇《沙汀烟树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惠崇的《溪山春晓图》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画面呈现的是江南山水 。整个画卷以崇山峻岭为背景起伏相接 , 山上树木葱郁 , 岸边杨柳依依 。河中间舟船飞禽 , 宁静致远 。山色湖光交相辉映 , 画境空灵渺远是《溪山春晓图》最大特色 。(惠崇·《溪山春晓图》·绢本设色·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惠崇的《秋浦双鸳图》 , 今存于我国台北故宫 , 此图大小与《沙汀烟树图》相近 , 岸边荷叶残 , 芦苇枯败 。洲渚之上 , 一对鸳鸯水鸟停息在岸边 , 一只转颈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 一只定睛看着前方 , 两只鸳鸯惟妙惟肖 。素雅的设色也使秋意更浓 。(惠崇·《秋浦双鸳图》绢本设色)从以上惠崇现存的画作来看:山水相映 , 水渚飞鸟 , 淡雅疏旷 , 明亮晓畅是他的画作的共同点 。但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今已失传 , 我们无法一睹画中景致 , 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是一幅绝好的画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三点上得出这个结论:一来根据宋代画论和笔记中对惠崇的评价和介绍;二来可以对比参照惠崇今存的三幅绘画作品;第三就是苏轼留下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书法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我们从苏轼的两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可以看出 , 惠崇的《春江晚景》一共是两幅:一幅是春江鸭戏图 , 一幅是春江飞雁图 。苏轼是否懂得绘画鉴赏和点评苏轼 , 北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 他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这里有一个问题要交代一下 , 楼主问题中的这两首诗既然是苏轼的题画诗 , 那么苏轼懂绘画吗?答案是肯定的 , 苏轼不光懂得绘画的鉴赏 , 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大师 , 他还提出了许多绘画方面的理论 。(苏轼传世名画《古木怪石图》)苏轼在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 , 就提出“诗画本一律 , 天工与清新”的理论;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就提出过“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绘画创作理论 。如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中 , 苏轼提出画水的重要技法 , 他认为:画家画水有“死水”、“活水”的区别 , 并认为一切艺术作品 , 不但要求“形似” , 而且要求“神似” 。如苏轼在文中写到:“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 , 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 , 使人至以手扪之 , 谓有洼隆 , 以为至妙矣 。”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中 , 苏轼还说“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 , 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 , 可谓死水 , 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从苏轼对画水的理论上看 , 他是深得绘画艺术奥秘的 。再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 , 还记述了他在大画家文与可跟前学习画竹的事情 , 并与文与可讨论过画竹的技法 。在今存的苏轼的绘画作品中 , 就有一幅是画竹的 , 这幅画就是《潇湘竹石图》 。(苏轼《潇湘竹石图》·绢本水墨·藏于中国美术馆)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中的远山烟水、风雨瘦竹 , 近水与云天 , 蹲石与远山 , 筱竹与烟树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 画作展现的正是湖南省零陵县潇、湘两条江河交汇处遥接洞庭湖的苍茫景象 。由此可见苏轼对绘画是很专业的 。他在画评《韩千马十四匹》一文中 , 自称“苏子作诗如见画” ,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苏轼不光善于绘画 , 而且他是一位很专业的绘画鉴赏家和点评家 。苏轼诗文出色 , 加之对绘画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 , 所以当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后 , 欣赏之余 , 题写下这两首诗作的 。苏轼对惠崇画作中的自然景色的神态描写非常生动 , 而且富有情趣 。尤其是第一首题写在春江鸭戏图上的诗作 , 苏轼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 他以细致、敏锐的感受 , 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 。全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 给人以清新 , 舒畅之感 。画以诗传 , 诗如见画 。尤其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的第一首 , 还成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一篇选编篇目 , 也可以说是一首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诗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是《古诗三首》 ,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其中之一)《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赏析诗作开篇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是苏轼对惠崇画作远处静景的描写 。诗人苏轼隔着画作疏落的翠竹望去 , 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 , 红绿掩映 , 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 , 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 , 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 , 要是细密 , 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 , 它表明季节 , 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 , 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 , 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 , 已经透露出来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 是诗人对近处动景的渲染:春江水面 , 一群活泼的鸭子在自由地浮荡 , 扑腾嬉戏 。竹桃与水鸭 , 一静一动 , 相映成趣;岸上竹外与江中绿水 , 一远一近 , 层次分明 , 富有图画的纵深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 , “诗情”与“画意”最为融洽 。苏轼通过鉴赏画作时产生的联想 , 以鸭的感受写出了人的感受 。江中有群鸭戏水 , 就使人感到春天已经暖和了 。接下来的“萎篙满地芦芽短”一句 , 是对画境的继续描摹 , 是眼前最近处的景物 。“萎篙” , 即白篙 , 一种野草 , 可以入药 , 也叫“茵陈” , 民间有“三月的茵陈四月的蒿”的说法 。“芦芽” , 芦苇的嫩芽 , 也叫芦笋。在长江下游 , 鲜嫩的“萎篙”和“芦芽”都是春季的新鲜蔬菜 , 也是河豚鱼的食料 , 而做河豚鱼羹 , 都要用新生芦苇的嫩芽作配料 。这样 , 就为后面引出“河豚欲上”的埋下伏笔 。以上三句 , 是诗人对“春江晚景”的具体、真实地描绘 , 直接地再现画面形象 。结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 “河豚”是一种海鱼 , 肉味鲜美 , 但是肝胜、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 , 经专业人员处理才可以成为食材 。南宋著名诗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写到:“浙人食河豚于上元前 , 常州江期最先得 , 方出时 , 一尾至直千钱 , 然不多得 。二月后 , 日益多 , 一尾才百钱耳 。柳絮时 , 人已不食 。惠崇的画作中虽然没有描绘河豚的动向 , 但诗人苏轼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 , 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 , 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 , 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 , 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 , 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苏轼用“三两枝”、“芦芽短”以及“河豚欲上” , 又巧妙地暗示出这正是一个萌动的春天 , 因而更能挑逗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 , 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苏轼的这首诗里 , 诗人把“诗情”与“画意”融 为一体 ,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 诗中紧紧扣住“春江晚景”这个中心 , 从最足以显示画意特征的景物着笔 , 用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桃花”、“水暖”、“萎篙”、“芦芽” , 形象地表明冬天已经结束 , 一个生机盎然的暖春已经来到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惠崇画的《春江晚景》画卷 , 但读到苏轼这首诗 , 眼前就仿佛出现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春水初生、绿竹猗猗、桃花绽放、群鸭嬉水 , 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 。诗情画意显得是那样活泼生动 , 多采多姿 , 那么相得益彰 。《惠崇春江晚景》第二首赏析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的知名度显然比第一首要少一些 , 但诗作的创作水平也是很高的 。开篇“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 这两句是对惠崇画作中“飞雁图”的描绘 , 诗人笔下的“飞雁图”是:大雁北飞 , 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 , 差点脱离了队伍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 , 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 , 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句“遥知朔漠多风雪” , 也是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 诗人给北归的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 , 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 , 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 。结句“更待江南半月春” , 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 , 使惠崇的画作由静态转变成了动态 , 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 , 是颇有新意的 。总结惠崇的《春江晚景》画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 , 但是我通过介绍惠崇今存的三幅画作《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和《秋浦双鸳图》;通过惠崇那个时代人们对他画作的评价 。我们知道了他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画家 , 他善于描摹水鸟和植物 , 而且水波、斜阳、汀渚都是构成其画作的素材 。惠崇的《春江晚景》虽然没有流传下来 , 但是却留下了苏轼的两首题画诗 , 在苏轼对惠崇画作的传神描写中 , 让我们可以想到惠崇画作所呈现出来的景物 , 这一点就很重要了 。好的题画诗 , 既要扣合绘画主题 , 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 , 既要能再现画境 , 同时又能跳出画外 , 别开生面 , 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 , 又能传出“画外意” , 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可以这样说:惠崇的画和苏轼的题画诗两者交相辉映 , 相得益彰 。好了 , 我的回答完毕 , 欢迎交流指正 。有人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春江”是指靖江 , 这肯定不对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靖江”属于江苏省泰州市 , 这与苏轼所作题画诗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上 。当然 , 也不排除名僧画家惠崇的借用可能性 , 但真实里的画家作画时一般都是实地取景 , 相对来说 , 就不可能亲临“靖江”而绘画了 。既然排除了“靖江”的可能性 , 那又是指那条“春江”呢?先来了解一下名僧惠崇这个人:生卒于公元965~1017年 , 福建省建阳人 , 能诗善画 。现存有诗集《北宋九僧诗》和画作集《沙汀烟树图》等 。再来了解一下建阳水文:共有大小溪流71条 , 其中较大的有11条 。按流域面积分 , 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仅有3条 , 即崇阳溪、南浦溪和麻阳溪 。由此可见 ,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春江”应是这三大溪的影像 。虽然说名僧画中的“春江”是如此 , 那苏轼题诗言及的“春江”就不一定非是指这三大溪 , 而是泛指 。这又是为什么呢?惠崇:北宋名僧 , 他的《春江晓景》画有两幅 , 一幅是鸭戏图 , 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北宋诗人 , 他对应惠崇的两幅画题了两首诗 , 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针对“鸭戏图”而作的一首 。俗话说 , 看图作诗 , 非易而难 , 既要着力于画中景 , 又要发掘其画外意 。大文豪苏轼能倾心为惠崇的名画题诗 , 也并不是兴来之笔 , 而是要传导岀一种新的意境 , 能补充画之不足 , 也能拓展画外之音 。诚然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自然规律 , 也合乎春江里戏水游鸭的感受 。画中鸭戏水是原生态味 , 而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一种升华版 , 它体现了一种高度 。所以说 ,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春江”是通解 , 表明所有在“春江”或“春河”里的游鸭都有先得知春暖的感觉 。总之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诗眼 , 有高度概括的总体哲学观点 , 当然就不会独指那一条江了 。同时 , 也没不必要去固化它 , 只可言传意化 , 不可以去界定它的桩脚在哪 。拓展资料:《惠崇(春江晓景)》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 ,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物的赞美 ,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是说竹林稀疏还没细密 , 桃花没有完全开放 , 如果竹林密就看不到桃花了 ,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 点明早春季节 , 江河冰融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 ,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 , 意思是说河岸上蒌蒿满地 , 芦笋开始抽芽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 这句是说河豚从大海逆流而上回到江河里 。整首诗写了早春季节的美丽景象 , 通过竹林 , 桃花 , 鸭子 , 蒌蒿 , 芦芽 , 河豚等景物来描写大自然的美景 。5 , 竹外桃花三两枝下句是什么作者是谁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此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全诗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6 ,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全诗是什么“竹外桃花三两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 鸭子在水中游戏 ,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 此时的芦芽也刚刚破土而出 ,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扩展资料赏析其一: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 首先 , 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 。其次 , 它表明季节 , 点出了一个“早”字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 视觉由远及近 , 即从江岸到江面 。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 , 表明早春时节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 , 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 , 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 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 , 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 , 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大雁北飞 , 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 , 但是由于依恋 , 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 , 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 , 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7 , 诗句的作者是谁啊啊陆游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并序) 兄卓荦经奇 , 与予读书罗浮 , 有扶风、越石之志 。以骠骑从袁督师死于边 。边风 地角寒初敛 , 天歌云乍飞 。大旗危欲折 , 孤将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 , 惊霜点铁衣 。可能吹妾梦 , 一为达金微? 边月 秦时一片月 , 万古照边州 。白动狼烟塞 , 寒生驿火楼 。关山和泪到 , 圆缺及乡愁 。盈手梅花色 , 难将寄陇头 。边尘 紫塞三关隔 , 黄尘八面通 。胡笳吹复起 , 汉月照还空 。杂沓仍随马 , 萧条暗逐风 。将军休拂拭 , 留点战袍红 。边角 片角吹残夜 , 雄关铁锁开 。古城连堞响 , 奔马踏霜回 。玉塞降羌泪 , 天山旅雁哀 。何人闻此曲 , 不上望乡台? 边笛 吹笛上高城 , 城秋月正明 。胡儿双泪下 , 汉塞一龙鸣 。沙柳愁中折 , 梅花梦里惊 。徘徊三五弄 , 肠断忆南征 。边雁 候雁发金河 , 纷纷带雪过 。阵连关月小 , 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 , 低飞怯网罗 。羽毛非敢惜 , 书礼奈君何! 边马 天马应星晨 , 金羁虎豹茵 。骄盘春草短 , 叱拨桃花新 。窟冻长城雪 , 蹄穿大漠尘 。百战交河道 , 功成还与人 。边柳 叹息阳关柳 , 青青能几时?春光不可度 , 绿鬓已成丝 。岁岁愁扳折 。依依绾别离 。故园有奇树 , 日夜忆连枝 。边草 王孙去不返 , 马足共车轮 。万里连天色 , 终年出塞人 。几经金海雪 , 不见玉关春 。独夜寒塘梦 , 相思愁白苹 。8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作者是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作者宋 ·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 鸭子在水中游戏 ,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 芦笋也开始抽芽 ,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 , 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 , 但是由于依恋 , 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 , 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 , 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 , 宋初九僧之一 , 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 共两幅 , 一幅是鸭戏图 , 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 , 有用“晓景”、有用“晚景” , 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 , 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 , 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 , 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 , 学名“鲀” , 肉味鲜美 , 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 , 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今译] 绿竹萧疏 , 掩映着几树桃花 。一江春水 , 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 。[赏析] 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 , 以工于小景见你 。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 , 非但状其形 , 而且传其神 。桃花在竹外 , 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 。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 , 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 。春江水暖 , 鸭子先知 , 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 , 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 。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 , 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 , 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原作]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9 , 关于春暖花开的诗句有哪些1、 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2、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3、 洛阳城东桃李花 , 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4、 桃花春色暖先开 , 明媚谁人不看来 。——周朴《桃花》5、 风急桃花也似愁 , 点点飞红雨 。——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6、 百亩庭中半是苔 , 桃花净尽菜花开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7、 山桃红花满上头 , 蜀江春水拍山流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8、 草色青青柳色黄 , 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9、 桃花尽日随流水 ,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10、 渔舟逐水爱山春 , 两岸桃花夹古津 。——王维《桃源行》11、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12、 春风桃李花开日 , 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13、 春来遍是桃花水 , 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桃源行》14、 犬吠水声中 , 桃花带雨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15、 桃花春水渌 , 水上鸳鸯浴 。——韦庄《菩萨蛮》16、 鹅鸭不知春去尽 , 争随流水趁桃花 。——晁冲之《春日》17、 记得别伊时 , 桃花柳万丝 。——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18、 野店桃花红粉姿 , 陌头杨柳绿烟丝 。——赵孟頫《东城》19、 桃红复含宿雨 , 柳绿更带朝烟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20、 洛阳城东桃李花 , 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21、 柳下桃蹊 , 乱分春色到人家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22、 小桃无主自开花 , 烟草茫茫带晓鸦 。——戴复古《淮村兵后》23、 一帘红雨桃花谢 , 十里清阴柳影斜 。——胡祗遹《阳春曲·春景》24、 一番桃李花开尽 , 惟有青青草色齐 。——曾巩《城南》25、 桃花嫣然出篱笑 , 似开未开最有情 。——汪藻《春日》26、 烟水茫茫 , 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秦观《点绛唇·桃源》27、 洞门高阁霭馀辉 , 桃李阴阴柳絮飞 。——王维《赠郭给事》28、 桃李出深井 , 花艳惊上春 。——李白《中山孺子妾歌》29、 山上层层桃李花 , 云间烟火是人家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30、 况是青春日将暮 , 桃花乱落如红雨 。——李贺《将进酒》31、 桃花流水窅然去 ,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10 , 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作者是谁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作者是:褚娇娜 。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 , 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 是个可爱的地方 。第二段是分述 , 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 , 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第三段是总结 , 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全文条理清楚 , 层次分明 。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 , 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 , 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 。此外 , 本文开头结尾的相互呼应 , 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 。扩展资料西沙群岛除高尖石为岩石岛外 , 其余皆为珊瑚岛礁 , 故海岛附近海底无泥而只有珊瑚碎屑或沙粒组成 , 海水中悬沙含量极低 , 海水清澈 , 透明度在15~30米之间 。永乐群岛海域除金银岛外 , 其余7个大礁盘所围成的内海区深度浅于50米 。在此水域和岛礁附近因风浪掀起悬沙降低了透明度 , 一般只在15~20米之间 , 但岛礁稍远处透明度便超过30米 , 金银岛周边透明度最大达34米 。宣德群岛浅水处透明度仅14米 , 而深水处可达33米 , 东岛与中建岛透明度都在20米左右 , 远离岛屿处透明度超过20米 , 最大可达30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的西沙群岛 , 作者是诸娇娜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5年片小学 , 语文第五册 , 1995年是老版本!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开业!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大书新版的 , 小书老板的!作者:褚娇娜作者:褚娇娜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7课 。原文: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 , 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那里风景优美 , 物产丰富 , 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 , 瑰丽无比:有深蓝的 , 淡青的 , 浅绿的 , 杏黄的 。一块块 , 一条条 , 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 有山崖 , 有峡谷 , 海水有深有浅 , 从海面看 , 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 有的像绽开的花朵 , 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 , 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 , 划过来 , 划过去 , 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 好看极了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 , 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 , 身上长满了刺 , 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 ,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 , 一半是鱼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 , 大的 , 小的 , 颜色不一 , 形状千奇百怪 。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 。每年四五月间 , 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 。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 , 它就四脚朝天 , 没法逃跑了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 , 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 , 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富饶的西沙群岛 , 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 , 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 , 更加富饶 。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 , 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 是个可爱的地方 。第二段是分述 , 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 , 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第三段是总结 , 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全文条理清楚 , 层次分明 。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 , 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 , 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 。此外 , 本文开头结尾的相互呼应 , 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 。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 , 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那里风景优美 , 物产丰富 , 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 , 瑰丽无比:有深蓝的 , 淡青的 , 绿的 , 淡绿的 , 杏黄的 。一块块 , 一条条 , 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 有山崖 , 有峡谷 , 海水有深有浅 , 从海面看 , 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 有的像绽开的花朵 , 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 , 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是全身披甲 , 划过来 , 划过去 , 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 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 , 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 , 身上长满刺儿 , 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 ,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 , 一半是鱼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 , 大的 , 小的 , 颜色不一 , 形状千奇百怪 。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 。每年四五月间 , 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 。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 , 它就四脚朝天 , 没法逃跑了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 , 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 , 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 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 , 更加富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