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之,香港大学的前任校长是谁

1 , 香港大学的前任校长是谁 2002~2014 , 徐立之 , 分子遗传学家 。【徐立之,香港大学的前任校长是谁】

徐立之,香港大学的前任校长是谁

文章插图
2 , 徐立之的基本简介徐立之1950年出生于上海 , 后随父母移居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及硕士 , 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研究中心遗传学及基因工程计划的主管兼首席遗传专家 , 多伦多大学教授及H.E.Sellers囊状纤维症讲座教授 。1989年 , 徐立之领导的研究小组准确发现人体第七条染色体内的囊状纤维症基因缺陷 , 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遗传学界的权威地位 。2002年9月起任香港大学第十四任校长 。2005年10月 , 徐立之率领香港三所大学 , 完成破解“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2.5%的研究工作 , 为发现人类疾病与致病基因之间的关系 , 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2005年 , 徐立之被香港市民评为“最佳大学校长” 。
徐立之,香港大学的前任校长是谁

文章插图
3 , 徐立之的基本简介徐立之1950年出生于上海 , 后随父母移居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及硕士 , 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研究中心遗传学及基因工程计划的主管兼首席遗传专家 , 多伦多大学教授及H.E.Sellers囊状纤维症讲座教授 。1989年 , 徐立之领导的研究小组准确发现人体第七条染色体内的囊状纤维症基因缺陷 , 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遗传学界的权威地位 。2002年9月起任香港大学第十四任校长 。2005年10月 , 徐立之率领香港三所大学 , 完成破解“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2.5%的研究工作 , 为发现人类疾病与致病基因之间的关系 , 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2005年 , 徐立之被香港市民评为“最佳大学校长” 。
徐立之,香港大学的前任校长是谁

文章插图
4 , 中国不算华人除了杨你觉得有哪些贡献能进历史top50的科学家一、著作方面单独拿出《国史大纲》来说 。这本书以教科书体例写就 , 但说实在话 , 作为一本著名的「通史」著作 , 这并不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 但不妨碍其成为一本伟大的著作 。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好的教科书 , 是因为其中内容讲的太简略 , 并不适合一门历史初学者来读 , 起不到史料积累的作用 。但《国史大纲》之所以流传于世 , 在于其中钱穆老师对当时诸多思想者史学观点的总结提炼 , 书中诸多地方有对陈寅恪、吕思勉等专门学者观点的讨论 , 只是他本人并没有明确指出 。这是一本综合性论集 , 想看透《国史大纲》 , 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 , 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 , 人无完人 。钱穆老师的学问也有其问题 , 也有许多被探讨批判的地方 , 这是每个学说必然会经历的事情 。对《国史大纲》的批判 , 可以从史料、逻辑的方面出发 , 我们批判一本著作的目的是「修缮」 , 让学说逐渐完善 , 而不是「打倒」 , 让其遗臭万年 。而单纯地扣帽子 , 评判其「好不好」 , 大概只是外行所为 。一些曾经批评《国史大纲》的人 , 例如胡绳 , 在晚年都对自己曾经对《国史大纲》的指摘进行了反思 。读不出精华 , 应该先从自己身上反思 。这种自视甚高的情况很多 , 有诸多学者评论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言之无物 , 我只能说 , 某些人眼中的言之无物 , 只是有眼无珠罢了 。我们不必讨论钱穆老师在史学某一特定领域的贡献 , 在知乎也没有必要说那么细 。就单凭思想史观、承前启后、著作传世这三点 , 就已经足以支撑钱穆老师的史学思想成就 。二、新亚书院新亚书院创立于1949年 , 当时环境及其艰难穷困 , 钱穆老师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四处奔走 , 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 , 还几次身陷险境 , 差点丧命 。而新亚书院以宋明书院之讲学精神 , 配以西洋大学的导师制度 , 所授知识贯通东西 , 不可不说是当时中国教育之奇葩 。新亚书院的几位老师 , 如钱穆、张丕介、唐君毅、饶宗颐、牟宗三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 教出的学生更是有余英时、唐端正、徐立之等各界英才 。如今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部分 , 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世界汉学的中心之一 , 构成欧洲、美国、台湾、香港四个核心的落脚点之一 , 享誉全球 。可惜 , 本应执世界汉学界之牛耳的北京大学 , 地位却一日不如一日 。作为第一任校长的钱穆老师 , 能教书 , 亦能办学 。他在教育界留下的影响 , 可以说是有功无过 。三、为人处世文人相轻 , 而钱穆老师却从不轻视他人 。钱穆老师修习学术的「雅量」 , 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办学、做事、搞研究 , 每一行都势必经受社会的考验 , 这考验可能是质疑、批评、辱骂 , 可也能是赞扬、追捧、盲从 , 钱穆老师鼓励后学怀疑自己 , 坦然接受外界各种批评质疑 , 这就是一个学者应有的「雅量」 。这种为人处世的心态 , 一直是我个人从事学术中秉持之信念 , 并已经在知乎上有所述说 。但这种开放的态度 , 不同于接受一切的意见 。当有些概念相左之时 , 钱穆老师依旧会坚持自己认为更可靠的观点 , 并与对方理智探讨 。他在《国史大纲》序言中写下的几句话 , 更是显出其才气磅礴、文笔劲悍的英姿 。振聋发聩 , 乃一切史学研究者必熟记之训诫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 , 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 ,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 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 , 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 , 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 (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 , 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 (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 , 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 ,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 , 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 , 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 , 此种改进 , 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 , 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 , 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些话 , 值得每一个知乎史学讨论者反复诵读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 ,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 对知乎亦如是 。提出一个观点 , 不怕质疑 , 坚持真理的同时欢迎讨论的「雅量」 , 对史学研究毕生抱持的温情与敬意 , 是钱穆老师为人处世、学术立足的根本 。四、总结所学尚浅 , 无法对钱穆老师做出什么一句话的评论 , 就借引其得意门生余英时先生的话 , 来为本文之总结:“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 , 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 , 坚持自己的路向 。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 , 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 , 近世罕见其匹 。”此言得之 。感谢阅读 。一、著作方面单独拿出《国史大纲》来说 。这本书以教科书体例写就 , 但说实在话 , 作为一本著名的「通史」著作 , 这并不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 但不妨碍其成为一本伟大的著作 。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好的教科书 , 是因为其中内容讲的太简略 , 并不适合一门历史初学者来读 , 起不到史料积累的作用 。但《国史大纲》之所以流传于世 , 在于其中钱穆老师对当时诸多思想者史学观点的总结提炼 , 书中诸多地方有对陈寅恪、吕思勉等专门学者观点的讨论 , 只是他本人并没有明确指出 。这是一本综合性论集 , 想看透《国史大纲》 , 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 , 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 , 人无完人 。钱穆老师的学问也有其问题 , 也有许多被探讨批判的地方 , 这是每个学说必然会经历的事情 。对《国史大纲》的批判 , 可以从史料、逻辑的方面出发 , 我们批判一本著作的目的是「修缮」 , 让学说逐渐完善 , 而不是「打倒」 , 让其遗臭万年 。而单纯地扣帽子 , 评判其「好不好」 , 大概只是外行所为 。一些曾经批评《国史大纲》的人 , 例如胡绳 , 在晚年都对自己曾经对《国史大纲》的指摘进行了反思 。读不出精华 , 应该先从自己身上反思 。这种自视甚高的情况很多 , 有诸多学者评论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言之无物 , 我只能说 , 某些人眼中的言之无物 , 只是有眼无珠罢了 。我们不必讨论钱穆老师在史学某一特定领域的贡献 , 在知乎也没有必要说那么细 。就单凭思想史观、承前启后、著作传世这三点 , 就已经足以支撑钱穆老师的史学思想成就 。二、新亚书院新亚书院创立于1949年 , 当时环境及其艰难穷困 , 钱穆老师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四处奔走 , 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 , 还几次身陷险境 , 差点丧命 。而新亚书院以宋明书院之讲学精神 , 配以西洋大学的导师制度 , 所授知识贯通东西 , 不可不说是当时中国教育之奇葩 。新亚书院的几位老师 , 如钱穆、张丕介、唐君毅、饶宗颐、牟宗三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 教出的学生更是有余英时、唐端正、徐立之等各界英才 。如今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部分 , 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世界汉学的中心之一 , 构成欧洲、美国、台湾、香港四个核心的落脚点之一 , 享誉全球 。可惜 , 本应执世界汉学界之牛耳的北京大学 , 地位却一日不如一日 。作为第一任校长的钱穆老师 , 能教书 , 亦能办学 。他在教育界留下的影响 , 可以说是有功无过 。三、为人处世文人相轻 , 而钱穆老师却从不轻视他人 。钱穆老师修习学术的「雅量」 , 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办学、做事、搞研究 , 每一行都势必经受社会的考验 , 这考验可能是质疑、批评、辱骂 , 可也能是赞扬、追捧、盲从 , 钱穆老师鼓励后学怀疑自己 , 坦然接受外界各种批评质疑 , 这就是一个学者应有的「雅量」 。这种为人处世的心态 , 一直是我个人从事学术中秉持之信念 , 并已经在知乎上有所述说 。但这种开放的态度 , 不同于接受一切的意见 。当有些概念相左之时 , 钱穆老师依旧会坚持自己认为更可靠的观点 , 并与对方理智探讨 。他在《国史大纲》序言中写下的几句话 , 更是显出其才气磅礴、文笔劲悍的英姿 。振聋发聩 , 乃一切史学研究者必熟记之训诫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 , 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 ,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 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 , 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 , 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 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 (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 , 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 (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 , 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 ,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 , 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 , 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 , 此种改进 , 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 , 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 , 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些话 , 值得每一个知乎史学讨论者反复诵读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 , 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 对知乎亦如是 。提出一个观点 , 不怕质疑 , 坚持真理的同时欢迎讨论的「雅量」 , 对史学研究毕生抱持的温情与敬意 , 是钱穆老师为人处世、学术立足的根本 。四、总结所学尚浅 , 无法对钱穆老师做出什么一句话的评论 , 就借引其得意门生余英时先生的话 , 来为本文之总结:“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 , 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 , 坚持自己的路向 。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 , 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 , 近世罕见其匹 。”此言得之 。感谢阅读 。我最喜欢几个中国的科学家 。为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头条向这些科学家表示最高的敬意 。感谢你们 。也感谢您们的后人的支持 。钱学森 。钱三强 。钱伟长 。华罗庚 。再次表示感谢 。感谢你们为我们国家三弹一星 。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赞][赞][赞][赞][赞][赞][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5 , 香港中文大学的杰出校友有哪些 多了....比如知名校友:余英时 , 丘成桐 , 郑海泉 , 徐立之6 , 徐立之的介绍徐立之 , 1950年12月21日出生于上海 , 成长于香港 , 分子遗传学家 , 现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院长 , 曾任香港大学校长 。中学就读于何文田官立中学 , 后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生物系 , 1972年获理学士学位 , 1974年中大硕士毕业 , 后赴汲美国匹兹堡大学 , 1979年取得博士学位 。其后于美国田纳西州Oak Ridge国家实验室及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遗传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 后于多伦多大学出任教席 , 并任多伦多病童医院研究所遗传系主任及首席遗传学家 , 同时为多伦多大学教授及H.E. Sellers囊状纤维症讲座教授 。于2002年9月起接替戴义安出任香港大学校长 。2014年3月31日徐立之卸任香港大学校长 , 坦言对港大不舍离任 。寄语内地学子:脚踏实地 一步一脚印 。2015年1月9日 , 徐立之担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院长 , 任期至2017年7月31日 。7 , 香港大学的第一位校长是谁 香港大学校长是徐立之教授徐立之8 , 香港大学在世界排名多少呀校长是谁呀是不是也在内地招生搜在2008年10月8日公布的最新《〈泰晤士报〉高等教育——2008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 , 香港大学由去年的第十八名 , 跌到第二十六名 。现任校长是徐立之教授 。自2000年起 , 香港大学已经在大陆内地招生了 , 只是名额较少 。9 , 香港公开大学的校长是谁呢 黄玉山教授. Professor Yuk-Shan Wong BA, MSc, PhD, FSB, FHKIS, BBS, JP. 黄玉山教授於2014年4月成为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香港大学校长是徐立之教授另外的大学校长名单: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 沈祖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 陈繁昌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 陈新滋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 唐伟章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 郭位教授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 梁智仁教授岭南大学校长 = 陈玉树教授香港树仁大学校长 = 钟期荣博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