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教案,高二 人教版 窦娥冤第一则主要情节( 二 )


窦娥冤 教案,高二 人教版 窦娥冤第一则主要情节


3,窦娥冤公开课教案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金纬1979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一、导入(出示投影)2分钟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得越彻底,悲剧的效果就越明显 。窦娥,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代表 。她身上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说他的美好的 。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妇女形象最后却走向了毁灭,悲剧效果非常明显 。二、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三折,思考问题 。(出示投影)5分钟1、窦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2、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三、(出示投影)合作讨论:10分钟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3、怎样认识窦娥的三桩誓愿?四、学生对交流,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15分钟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明确: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却敢于怒目青天,斥责大地 。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六、
窦娥冤 教案,高二 人教版 窦娥冤第一则主要情节


4,作为学生你愿意上线上课程吗笔者是教语文的,所以,只说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就笔者见到到的情况看,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有四个:1.多媒体技术的滥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是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主打手段 。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讲,尤其明显 。大家知道,语文课本质上是语言课,语言课最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让学生听看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语言活动中亲身去说、去写、去读,只有如此,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方能形成 。而听看多媒体则把学生置于看客的位置,学生袖手旁观,课堂也很热闹、很轻松,但这样的课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吗?2.课本剧的泛滥 。课改以来,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活力,为了追求所谓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一些故事性强的散文、小说时(至于戏剧更不必说),顿不顿就让学生排演课本剧 。当然,我们对排演课本剧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些课本剧在排演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把握住原文的格调、特色,而是由着学生胡乱发挥,以致使课本剧从根本上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意义 。比如有学校的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 。大家知道,《窦娥冤》本是一部悲剧,编者将其选入课本,除了让学生了解其艺术成就、文学史价值外,思想内容上的倾向当是十分明显的 。可是,学生排演的课本剧却将其演成了一部嘻嘻哈哈的闹剧!想想,如此的课本剧能达到教学的要求吗?能对语言学习起到作用吗?3.小组讨论的变味 。新课改倡导的小组讨论本是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言堂”而提出的,初衷应该说是不错的 。可是,这个不错的初衷在实施时却变了味 。具体表现为:讨论成了少数爱说话的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则缄默不言;讨论没有明确的主题,成了各执一词的乱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成了无事可干的闲人,在课堂上显得很无聊,等等 。4.多元解读的异化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许多课文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确实很丰富,内含多元解读的可能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住:任何一种不同于公认的说法的解读必须尊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必须合情合理,否则,所谓的多元解读就是胡解胡读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所谓的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解读作品的做法却陷入了引导学生胡说胡解的泥淖,且教师、学生还乐此不疲,真是悲哀 。当然,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还不止这些,笔者这里所谈,只是拣主要的说说,至于一些小的问题,可以说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何时了结,既要靠语文教师的自觉,也要靠相关部门的觉醒 。以上回答不知满意否?立恒语文期待您的交流 。笔者是教语文的,所以,只说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就笔者见到到的情况看,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有四个:1.多媒体技术的滥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是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主打手段 。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讲,尤其明显 。大家知道,语文课本质上是语言课,语言课最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让学生听看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语言活动中亲身去说、去写、去读,只有如此,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方能形成 。而听看多媒体则把学生置于看客的位置,学生袖手旁观,课堂也很热闹、很轻松,但这样的课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吗?2.课本剧的泛滥 。课改以来,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活力,为了追求所谓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一些故事性强的散文、小说时(至于戏剧更不必说),顿不顿就让学生排演课本剧 。当然,我们对排演课本剧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些课本剧在排演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把握住原文的格调、特色,而是由着学生胡乱发挥,以致使课本剧从根本上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意义 。比如有学校的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 。大家知道,《窦娥冤》本是一部悲剧,编者将其选入课本,除了让学生了解其艺术成就、文学史价值外,思想内容上的倾向当是十分明显的 。可是,学生排演的课本剧却将其演成了一部嘻嘻哈哈的闹剧!想想,如此的课本剧能达到教学的要求吗?能对语言学习起到作用吗?3.小组讨论的变味 。新课改倡导的小组讨论本是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言堂”而提出的,初衷应该说是不错的 。可是,这个不错的初衷在实施时却变了味 。具体表现为:讨论成了少数爱说话的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则缄默不言;讨论没有明确的主题,成了各执一词的乱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成了无事可干的闲人,在课堂上显得很无聊,等等 。4.多元解读的异化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许多课文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确实很丰富,内含多元解读的可能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住:任何一种不同于公认的说法的解读必须尊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必须合情合理,否则,所谓的多元解读就是胡解胡读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所谓的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解读作品的做法却陷入了引导学生胡说胡解的泥淖,且教师、学生还乐此不疲,真是悲哀 。当然,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还不止这些,笔者这里所谈,只是拣主要的说说,至于一些小的问题,可以说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何时了结,既要靠语文教师的自觉,也要靠相关部门的觉醒 。以上回答不知满意否?立恒语文期待您的交流 。各位好!我是阜阳乡村老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首先我想说的是作为老师,我也不愿意上网课 。但是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疫情当下,直播课堂兴起,高科技给了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却又带来了新的烦恼,因为是直播课堂,是通过电子产品为媒介进行学习的,所以孩子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随时进入直播间随时退出来,甚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上课而不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毋庸讳言,目前学校里面大多学生都普遍存在重理科,轻语文的现象 。根据自己过往的教学实践,小编认为,要让学生们都爱上自己的课,以及让学生都能从愉快轻松的课堂里学到知识,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采用不拘一格的上课方式,最好可以幽默风趣;活跃课堂气氛,作为大多偏科的学生们语文基础一般都不够扎实,而当前重要的学习任务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试试以下几种方法哦 。1. 交谈法直播的时候,先将班上的座位表打印出来,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话题交谈小组,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变成话题,让小组自由交换意见 。比如可以小组们自由建群聊有关的话题,再截图发群里给老师过目 。比如讲《眼睛与仿生学》时,可以先让同学们通读课文,然后按小组谈论人眼、蛙眼、鹰眼、蜻蜓眼、蜜蜂眼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还可以讨论一下文中的科学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结构原理与功能,研制了不同的先进机器,以及眼睛与各种被发明出来的仪器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 。直播间里的同学们可以围绕老师提出的话题边看书边交谈 。通过交谈,让各个话题小组内部之间达成共识,然后派出代表在直播间向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这样也可以避免了人多混杂,你一句我一句地刷屏最后将各位代表们的认识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下来,一门深奥的科学技术,就在直播间轻松的氛围中,让同学们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一篇较为枯燥的说明文,通过采取分组讨论的交谈法学习教学,老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也掌握了文中的重点难点 。2. 讨论法讨论法是指老师与学生们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可以说明白自己观点与道理 。与第一个交谈法相比,这个相当于是全体师生的集体对话,发言的人多,意见多,讨论的焦点也多 。而且这样的方法,有时能取得一致意见,有时众说纷纭,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比如分析课文莫泊桑的《项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马蒂尔德时,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品质应该怎样去指引同学们去进行讨论 。讨论中间肯定有人称赞,有人同情,有人批判,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老师应该紧盯公屏,让学生慢点发言,并要对学生的言之有理持肯定态度 。因为我们组织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找出了一个标准答案,目的是为了讨论 。就是说通过讨论,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天马行空,同时也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者确切地说是书面输入表达能力) 。如果我们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们听,要对马蒂尔德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怎样去评价,该有什么态度,直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未必就会从内心接受 。3. 辩论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出某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成意见对立的双方,让双方彼此阐明自己的见解,展开辩论,这种教学法就是辩论法 。辩论法教学是对学生心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全面考查 。确立辩题,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能力,小编在完成语文教材口语单元的授课之后,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提出了一个个辩题 。如:家长可以拆看子女的信件吗?学生能抽烟吗?追求名牌对不对?玩游戏机有益还是有害?网络是虚幻的吗?论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们一道分析其中的成败得失 。这样通过他们自己辩论所产生的结果更让他们印象深刻 。4.表演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的课文 。将表演法引进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药》《项链》《守财奴》等著名短篇小说,还节选有《雷雨》《威尼斯商人》《窦娥冤》等剧本 。对于这些叙事体作品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演出 。虽然有点“兴师动众”,给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增加了难度,特别是直播课堂掌控的力度更大 。但我们的表演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在上课前在家里准备,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们的表演欲突出重点,激活思维,力求一课一得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相当多,假如我们讲授每篇课文都是面面俱到,那么这对于传授知识来说只能是蜻蜓点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在注重教学方法多变的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不同课文的特点来确定若干个教学重点突出讲授,以此带动全篇,使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构思《项链》那出人意料的结尾;《珍珠鸟》托物言志的手法;苏轼的《前赤壁赋》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等等 。教师把握好文章的特点,集中时间、力量去分析一、二个知识点,并多方位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相关语文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将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视野 。朱自清老先生的《荷塘月色》再比如,还是拿《荷塘月色》做例子 。课文的讲解中有一文学名词“意境”,除解释其定义外,还以马致远的《秋思》为例,以诗中情与景相互交融的画面使学生对“意境”一词的理解形象化 。有时教学中常会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的名词,讲课时也可适当介绍相关的知识 。如一篇课文里出现“泥石流”一词,小编便把洪水、沙尘暴、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以加强他们对人类生态学的理解 。其实,讲课时可涉及的内容相当多,适当地对学生提点一下,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有益处的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新时代的来临,面对各种挑战,我们老师应该都本着以人为本的初心去教学,才能用心教书,暖心育人,桃李满天 。感谢阅读,评论,点赞,转发,关注 。5,窦娥冤在历史上是否是事实包括六月飘雪等等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也许是的 。6,窦娥冤反映了什么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那个时代的官场黑暗7,窦娥冤教案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为什么屈招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 。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 。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3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接上面的回答,关于这个故事有句经典名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想要知道窦娥到底有多冤,最好自己去找原本的<>看看!很有必要!8,窦娥冤第三折讲了什么内容第三折是窦娥临刑,也是全剧的高潮 。窦娥披枷带锁被押赴刑场时,她对官府所有的幻想全都破灭了 。她满腹冤屈、满腔怨愤,终于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她唱道:【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她痛骂鬼神天地,斥责天地间的一切不公平 。最后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一、被斩后,“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二、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三、从今以后,“楚州亢旱三年” 。窦娥冤死后,这三种超自然的现象果然一一实现 。9,窦娥冤的作者是谁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 。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 。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约生于金末,卒于元代),号已斋叟,大都(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戏剧家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首 。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0多种,现存18种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所作散曲今存套曲10多套、小令50多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绘都市繁华与艺人生活,羁旅行役与离愁别绪以及自抒抱负的述志遣兴 。10,窦娥冤中典故的作用在关汉卿的笔下,窦娥仍是孝妇,而且她美丽、善良、勤劳,完全符合“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 。而冤案的制造者则成了流氓恶棍张驴儿及昏庸的贪官桃杌 。流氓无赖“乱纲常”,贪官污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整个社会充斥着罪恶 。同时,关汉卿将典故中的三个天人感应的故事一并用到窦娥身上,让她发出誓愿,并一一实现 。实现的原因也不再是天感其孝,而是窦娥的冤情感天动地 。关汉卿正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来新的养料,重新演绎了“东海孝妇”的故事,他要告诉世人:灾难的产生不是源于上天,而是人间统治者的无道招致上天发出了惩戒;统治阶级吏治的腐败、社会的混乱黑暗才是毁灭道德与美的罪恶根源 。1.望帝啼鹃的注释:“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出血才停止 。”2.东海孝妇据《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 。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 。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 。”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 。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 。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 。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 。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 。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 。”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 。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 。干宝的《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 。”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