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药 桑树枝有什么作用( 二 )


桑葚:桑椹又名葚、桑实、乌椹、黑椹、桑枣、桑葚子、桑粒、桑果、聚花果等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熄风之功 。常用于治疗阴亏血虚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及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 。
煎汤、熬膏、生啖、浸酒、外洗用均可桑木:桑树的木材入药有三用:一是木材所烧成的灰,叫桑柴灰,可治疗水肿、金疮出血、目赤肿痛等 。二是桑柴灰加水制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名桑霜,可治疗噎食积块及痈疽疔毒 。三是老桑树木材上的结节,名桑瘿 。古人认为能祛风除湿,疗风湿痹痛、老年鹤膝风等 。
明代孙志宏撰提出桑木是最好的煎药用木柴:煎药大法用桑柴火不缓烈,取几分者,必准其数 。可惜现在临床对桑木已鲜用 。桑寄生: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古药书称桑耳,性味甘平,能治疗肠风、痔疮出血、衄血及妇人崩漏、带下、心腹痛等 。
此外,目前临床通用的桑寄生为桑寄生科多种植物的枝叶,但古人认为寄生于桑树者为佳,其性味苦平入肝肾经,擅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 。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及妇人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等症 。
《神农本草经》相关记载:桑根白皮 味甘寒 。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叶,除寒热,出汗 。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腹痛,阴阳寒热,无子 。五木耳,名薷(木旁),益气不饥,轻身强志 。桑上寄生,味苦平 。
主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齿发,长须眉 。其实,明目、轻身、通神 。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 。生山谷 。桑螵蛸 味咸平 。主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生桑枝上,采蒸之 。一名蚀肬 。
临床应用
1、(《圣济总录》)治水气脚气:桑条60g 。炒香,以水10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空心服之 。方中桑枝行气消肿,为君药 。
2、双桑降压汤(《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治高血压病: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g,加水1000毫升,煎至600毫升 。卧前洗脚30-40分钟后即卧 。方中桑枝降血压,为君药 。
3、桑枝煎(《太平圣惠方》)治紫癜风:桑枝500g,益母草150g 。上药以水5斗,慢火煎至1500毫升,去渣,入小铛内,熬成膏,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10g 。方中桑枝祛风通络,为君药 。
药方选录
1、治疗臂痛: 桑枝一小升.细切 炒香 以水三大升 煎取二升 一日服尽 无时.(《本事方》)
2、治疗水气脚气: 桑条二两.炒香 以水一升 煎二合 每日空心服之.(《圣济总录》)
3、治疗紫癜风: 桑枝十斤(锉) 益母草三斤(锉).上药以水五斗 慢火煎至五升 滤去渣 入小铛内 熬为膏.每夜卧时 用温酒调服半合.(《太平圣惠方》桑枝煎)
药用知识
该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至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皱纹,或有叶痕及腋芽 。质坚韧不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至0.5厘米,皮部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
桑枝食疗作用:味苦、微辛,性平 。归肝、肺经 。
清热祛湿通络 。用于风湿热痹、四肢关节疼痛 。该品能祛风通络利关节,可单独重用该品(以老桑枝为宜)治疗关节红肿热痛等属热痹的关节病变,亦可配合其他药物同用 。该品主要作用为祛风通络 。主治风湿痹症,而尤宜于上肢痹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