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心经是一样的吗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心经是一样的吗 心经有多语言译本,在汉地亦有至少十一次以上的译本 。名称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等 。其中,流通最普遍,最常见的版本,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唐朝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并因汉传文化好简,故依此简称为心经 。心经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重点结集,为大品般若和小品般若的实相教理,而极精简,故成为般若经系列中的重要经典 。阐明自性本空,万事万物因缘和合之理 。若能证此空性智慧,则能超越生死,到达彼岸 。合十,供参~一样的你觉得是两部经吗?般若经有很多版本,其中玄奘大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观世音菩萨亲口传与他的!最为精练,威力无比!其他般若部经典具代表性的有《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多经》《大般若经》等等

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心经是一样的吗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 。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 。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 。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 。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 。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 。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 。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 。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 。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 。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 。”才能尽其义 。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 。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 。尽了人道,才可成佛 。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 。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 。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 是上面的意思 。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 。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 。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 。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 。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 。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 。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 。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 。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 。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 。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 。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 。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 。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 。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 。以上释题竟 。【观】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 。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 。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 。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 。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 。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 。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 。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 。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 。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 。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 。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 。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 。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 。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 。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 。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 。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 。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 。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 。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 。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 。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 。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 。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 。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 。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 。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 。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 。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 。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 。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 。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 。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 。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 。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 。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 。深入迷途,岂不可痛!【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 。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 。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 。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 。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 。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 。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 。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 。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 。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 。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 。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 。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 。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 。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 。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 。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 。(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 。(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 。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 。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 。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 。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 。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 。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 。二是毋的意思 。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 。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 。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 。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 。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 。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 。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 。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 。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 。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 。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 。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 。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 。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 。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 。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 。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 。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 。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 。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 。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 。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 。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 。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 。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 。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 。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 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 。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 。苦是身心逼迫不安 。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 。心有三苦:贪、嗔、痴 。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 。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 。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 。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 。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 。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 。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 。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 这是菩萨的挂碍 。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 。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 。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 。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 。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 。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 。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 。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 。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 。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 。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 。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 。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 。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 。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 。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 。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 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 。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 。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 。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 。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 。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 。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 。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 。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 。”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 。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 。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 。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 。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 。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 。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 。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 。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 。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 。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 。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