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和绝句,古诗为什么要分为律诗和绝句( 二 )

【律诗和绝句,古诗为什么要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古诗为什么要分为律诗和绝句


4,什么叫律诗什么叫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 。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 。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 。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 。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 。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就是典型代表)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七言短歌”变化而来,至初唐沈佺期 。《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绝句是“截句”的意思、七绝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 。唐宋两代 。格律严密、对偶的新体诗、七言句,可谓空前绝后也,计四联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 。另外;超过8句 、六律 。简称五绝、宋之问时正式定型、六 。绝句绝句来源于两汉、第三联为颈联;第二,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成形于魏晋南北朝,美不胜收,通常有五言,限平声韵,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首句可押可不押,或称“截句” 。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每首分别为五言 。当时都是四句一首 。绝句每首四句,就成绝句,兴盛于大唐 。如果仅6句,而七言特少,都存在变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 。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六言 。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则柏梁余制”,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每2句成一联,成熟于盛唐时期、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创作之繁荣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或截首尾二联,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则称排律或长律、八句押韵 。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绝句,也偶有六绝,第二联为颔联、七律,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三两联(即颔联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后半首才合律、七言两种,其中六律较少见,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简称五律、第四联为结句(尾联),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在律绝盛行以后,使它定型 。每首的二,绝句风靡于世,即10句以上的。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或是中间二联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断句”,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如崔颢的《黄鹤楼》,又叫“绝诗”、四,称为“联句”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古绝句五言特多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5,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 。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① 。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韵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②,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乐冬这两下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 。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着:“菱姑娘,你闲闲吧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 。”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 。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 。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绝句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 。它是古体诗的一种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 。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 。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不合律句 。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6,律师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是八句七韵 绝句是四句三韵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 。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 。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 。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绝句 中国诗体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 。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 。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 。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 。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 。通常为八句,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第四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压韵 。声调应平仄相对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 。如崔颢《黄鹤楼》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也有有意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 。除变动第二、四、六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 。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仿效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 。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 。“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 。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 。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 。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7,古诗律诗和绝句有何不同 古诗、律诗和绝句的不同之处有:一、体裁不同:1、古诗,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中国古代产生于唐代以前的一种诗歌体裁 。2、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3、绝句,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 。二、存在与发展时期不同:1、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以唐朝为界限,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唐前诗歌,均为古体诗 。2、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3、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绝句在南北朝都已定名、定型 。三、格律、押韵要求不同:1、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2、律诗可分为广义律诗与狭义律诗:(1)、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 。(2)、狭义律诗,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3、绝句可分为律绝与古绝句:(1)、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特点,讲究平仄,押韵严格 。(2)、古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是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约束而创作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古诗 (古代诗歌体裁)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律诗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绝句 (传统诗歌体裁)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古诗是指在唐代律诗(又称近体诗)还没有形成以前的诗歌形式 。律诗就是唐代按照固定格律写的诗,绝句是从律诗中抽取4句形成的诗歌形式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首尾、前二、后二、中二)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1.起源时间不同:(1)上古诗歌以古体诗中的四言诗为主,古体诗中的五言最早产生于汉代 。而古体七言的产生可能早于古体五言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古体五言多见 。到了唐代,古体七言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古体七言为长句 。(2)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3)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2.诗歌字数上的不同:(1)古诗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2)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3)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3.格律要求不同(1)古体诗的韵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 。古体诗的押韵,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古体诗在汉、魏和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 。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 。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古体诗的对仗,不同于近体诗,不受格律的限制 。(2)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 。(3)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如果第一句押韵,也押平声韵 。扩展材料古诗体裁的分类(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山水田园诗: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5)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6)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资料:诗歌_搜狗百科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8,古诗词中古诗乐府律诗绝句有什么区别啊 古诗是古代诗,没有对仗等严格的要求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 。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 。《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 。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古诗指的是唐代以前的诗,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律师指的是一共有八句的诗,而绝句是只有四句的诗 。简答下不知您所谓古诗是什么概念是否指的“古体诗”,而律诗和绝句是相对于“古体诗”的“近体诗”讲究严格的平仄对仗,而律诗是八句、绝句四句,一般一句5、6、7个字以6字见常 。如果您所谓古诗是指的古体诗,讲的是唐以前诗歌泛称,这种诗通常没有严格的对仗规范与格式至于乐府,本是两汉时的专司谱曲以及收集民间乐曲的机关,至魏晋时此一称呼转为称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常见有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军乐以及民间的歌辞此种题材特点,您可以参看有乐府双壁之称的《木兰词》与《孔雀东南飞》至于后有的新乐府一般是唐人仿乐府体所写乐府诗五律类型一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律类型二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律类型三格式 范例⊙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七律类型一格式 范例⊙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七律类型二格式 范例⊙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类型三格式 范例⊙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咏怀古迹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类型四格式 范例⊙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律诗特点【律句】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五律类型一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律类型二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律类型三格式 范例⊙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七律类型一格式 范例⊙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七律类型二格式 范例⊙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类型三格式 范例⊙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咏怀古迹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类型四格式 范例⊙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律诗特点【律句】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