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湖南传统民居

湖南境内多山多水,传统民居呈现出依山傍水的特点,以湘西的苗寨吊脚楼最为典型 。依山傍水的湖南民居,讲究风水,生态环境优美,从建筑中可体会湖南人的生活习惯、审美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等,有助于我们对湖南文化的了解 。
湖南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强调对称,重点突出堂屋地位,外墙门窗较小较少,有的还以内天井作为住宅平面布局组织中枢 。但现代农村大多已摆脱传统民居的格局,出现了不对称布局、建筑别致的民居建筑 。
少数民族过去大多采取聚族而居的方式,形成寨落,有山寨、平寨之分 。寨落多围以寨墙,并有寨门 。不少村寨设有公共场所建筑,尤以侗乡为最 。侗乡寨寨必有鼓楼,为木结构多层塔式高亭楼 。楼高五六丈,外形有四方、六方、八方各式,层数有5层、9层、11层不等,飞阁重檐,画栋雕梁 。楼内置有大鼓一面,寨内有事,击鼓为号集众商议 。
并且在侗乡的溪流河涧上,随处可见花桥凉亭,青石为墩,杉木为面,上盖瓦,建成长廊,桥头建有宝塔桥亭,飞檐重叠,巍峨雄伟 。凉亭内有凉井,挂有草鞋,以供行人使用 。
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历经演变,多与汉族相差不多,比较独特的是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 。吊脚楼多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腰上,上层楼面伸出下层屋基1米多,悬空部分为走廊,有栏杆,整个建筑显得轻巧和空灵 。吊脚楼多在溪旁高坎之上,或在竹木掩映之间,颇具粗野无拘之情趣,兼有秀丽雅静的风味 。
苗寨吊脚楼
【依山傍水的湖南传统民居】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 。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 。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 。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 。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 。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 。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 。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 。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