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侧重于保护个别少数民族 , 当然“非遗”也是主要保护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产物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 自然而然少不了这些众多的历史产物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一起随小编来嘉兴文化中看看吧 。
海盐骚子
海盐骚子是浙江省海盐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 作为明代四大声腔(戈阳、余姚、海盐、昆山)之一 , 因形成于浙江海盐县而得名 。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 , 因其唱腔的优美细腻 , 并用官话演唱 , 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宫廷的欢迎 , 成为影响最大的雅戏曲 。
桐乡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 , 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 。是汉族传统的工艺印染品 , 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 ,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 , 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
嘉善田歌
【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汉族民歌 , 属于吴歌的一个品种 , 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 , 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 。
海盐滚灯
滚灯源于海盐 , 流行于江南 , 古时盛行于海盐的元宵灯会 。海盐滚灯不仅是可翻滚舞蹈 , 更是竞技比武的手段 , 体现了海盐先民在与海患长期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尚武精神 。海盐对民间艺术滚灯进行挖掘、整理、创编 , 使滚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艺术生命的魅力和生机 。海盐县提出创建“滚灯之乡”的目标 , 旨在繁荣和发展滚灯艺术 , 打响海盐特色文化品牌 , 扩大海盐知名度 。
平湖钹子书
钹子书是江南吴语区特有的汉族传统曲艺形式 。据《松江县志》记载 , 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 现今主要流传于浙江平湖一代 , 上海西部亦有保留 。演唱者以竹筷自击钹子掌握节拍 , 曲调简单 , 具有吟诵风格 , 句末略有拖音 。演出有说有唱 , 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 , 通俗易懂 , 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灯彩
它与流传汉族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 。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 , 盛于隋唐 , 明清尤为风行 。上海元宵赏灯习俗 , 明弘治、嘉靖年间修攥的地方志都有记载 。从夏历正月十三上灯 , 十八落灯 , 十五元宵灯彩最为高潮动人 。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 , 申城繁华商街也是花灯高熙 , 灯市红火 。由于悠久的赏灯习俗 , 促进了上海灯彩艺术的发展 。
皮影戏
皮影戏 ,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 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 , 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 , 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表演时 , 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 , 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 , 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 ,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