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睿楼船下益州典故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睿楼船下益州典故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西塞山怀古》在开头前四句就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写出了西晋攻灭东吴的情形 。当然,历史上这段灭国战的过程远比诗中短短几句要复杂许多 。今天夜读史书就来和大家聊聊“王濬楼船下益州”背后的故事 。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三国时代中仅存的东吴 。龙骧将军王濬(也可读作王浚)从益州(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出兵,带水军沿江而下,这便是“王濬楼船下益州”的由来 。
王濬的水军经过多年训练,早已经被打造成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因此一路上攻城拔寨,无坚不摧 。为了阻挡王濬水军继续前进,吴军在长江水道的关键地带布置拦截战船通过的铁锁,并在江中放置丈余长的铁锥 。
然而,吴军的这些布置却提前被晋军得知 。王濬下令做了数十个超大的木筏,在木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让吴军误以为是晋军通过 。于是,这些超大的木筏在江面上顺流而下,暗置江中的铁锥都扎到这些木筏上,被木筏顺流带走了 。之后,王濬又下令将长十余丈的火炬浸泡过麻油后放到前行的船上 。当船遇到阻拦后就点燃火炬,拦江的铁锁被烈火熔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 。《西塞山怀古》中所指的“千寻铁锁沈江底”说的就是这一段 。
公元280年二月初三,王濬的水军攻克西陵,杀西陵都督留宪等人 。此后几天时间内,王濬又相继攻占荆门、夷道、乐乡等地 。沿途许多郡县都不敢与晋军抵抗,纷纷送上印绶表示投降 。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睿楼船下益州典故】 在晋军伐吴前夕,晋武帝曾有诏书命王濬在到达建平后,受杜预调度指挥 。到达建业(东吴都城,今南京)后受王浑调度指挥 。杜预对手下说:“若王濬能攻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让他受制于我;若王濬不能攻克建平,让我对他进行调度指挥也没有意义 。”当王濬攻克西陵后,杜预给他发来书信鼓励王濬只管自行指挥,直取建业,创旷世之功 。与杜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西晋大将王浑 。他担心王濬攻下建业夺取头功,于是就以节度名义对王濬百般刁难 。王濬认为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不愿受王浑掣肘,便以“战船顺风前行,难以停泊”为借口推脱 。这件发生在灭吴之战中的小插曲并没有对战争实际结果产生影响,但却反映出了杜预、王浑的人品高下 。
王濬水军抵达建业后,旌旗器甲,连天蔽江,威势极盛,吴人心中惊恐不已 。东吴皇帝孙皓打算做最后的挣扎,然而先是吴国游击将军张象帅率军不战而降,后是吴国陶濬的军队趁夜色集体溃逃 。孙皓自知已无力回天,只好派人向王濬递上降表 。“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表达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 。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