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听个一首歌的时间 世界上最动听的歌


我要听个一首歌的时间 世界上最动听的歌


阿水
这个周末 , 70、80后仿佛经过很多沧桑 。西城男孩开直播演唱会 , 回忆杀一波;王力宏家事张扬 , 人设崩塌 。回忆纷纷扬扬像鹅毛枕破裂 , 一天世界埋葬青春 。
这两件事之前 , 还有一个炒了多年冷饭的话题新闻:华语乐坛完蛋了?起因是TMEA盛典年度华语十大热歌获奖歌单出炉 , 《浪子闲话》《醒不来的梦》《踏山河》《沦陷》《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十首短视频热歌霸榜 。腾讯拿出这份老老实实反映数据的榜单 , 激起的水花或许也在计算中 , 无论如何都达到传播效果 。
通过主流媒体看到榜单的人 , 和消费短视频热歌的人群多半不重合 , 于是形成这样的局面:被榜单带入话题中的人有点诧异 , 有点生气 , 告别青春埋头工作十年二十年后 , 世界忽然变了 。上一次产生这种怪怪的感觉 , 还是各种网络热歌、彩铃歌曲成为话题的时候 。真正消费这些歌 , 把它们存在手机里常听 , 用作短视频BGM , 用大喇叭公放跳广场舞的 , 并不关心什么TMEA年度歌曲榜单 。“华语乐坛完蛋”的气不忿言论 , 到达不了这些歌曲实际使用者的耳朵里 。也就是说 , 非某种产品的消费者 , 在得知该产品销量领先时大叹文艺凋零 , 礼崩乐坏 。真正的消费者听不见也不在意这种声音 , 音乐产品对他们来说非常简单 , 好听、带劲、旋律好记好唱好跳就行 。
TMEA盛典年度华语十大热歌
几个月前我去西南地区 , 山路上向导用手机放歌 , 一首一首问我听过没有 , 全答没有 。向导很诧异;“去年那么流行的歌你都没听过?”他一边放歌一边点评 , 因为正失恋 , “伤感”是他最常用的形容词 。“这首歌好伤感哟” , 就是好歌 。
使同时代的同龄人对同样的音乐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有很多 。“你们现在批评短视频热歌的态度 , 好像当年爸妈批评你们的周杰伦林俊杰”是一种 , 即意见相左来自年代 。父母一辈的流行歌曲榜样是毛阿敏、邓丽君们 , 或典雅大气或千回百转 , 但首先咬字要清楚 。但这一次的审美割裂却不单单来自年代 , 不是年轻人向上一辈的审美发起挑战 。用摇滚挑战父辈权威的时代已过去 , 今天的割裂不单以年龄为界 , 地域、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加入影响审美的因素 , 使情况更复杂敏感 。
过去几十年的中国把几百年的变化都经历 。财富不平均积累 , 城市化 , 互联网革命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 让“主流传播”在过去的十年间被消解 。以兴趣划分的论坛和网站崛起又衰落后 , 用App为载体的社交/短视频平台承接文化传播的使命 。它们天然的消费属性和大数据计算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聚集分类 , 迅速沉淀出各自的圈层文化 。
当抖音和快手的日活数加起来超过全国人口数量时(有重叠) , 作为一个70、80后 , 如果你平时很少点开这些短视频平台 , 又没有在华语唱片工业转衰时发展出新的听音乐渠道 , 加入信息获取社群 , 那么你大概率就是看到“华语乐坛完蛋”标题时发出感慨的人 。变成这样是因为 , 你失去听音乐的渠道了 。电视里的音乐台早就没了 , 你可能不太听电台或者听不上电台放的打榜新歌 , 也不去Live House和音乐节 , 不关注indie音乐场景 。
华语乐坛当然没有完蛋 。唱片工业没落 , 长短视频平台及网络媒体、自媒体兴起后 , 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 。蛋糕做大 , 机会变多 , 版权意识加强后 , 华语乐坛实际上更加兴旺 。这是对感慨的理性辩驳 , 从经济角度来看是没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