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家长手册 中班幼儿成长记录怎么写( 二 )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家长手册 中班幼儿成长记录怎么写】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家长手册 中班幼儿成长记录怎么写


4,幼儿园种辣椒的观察一周日记早在三年级,我就想亲手种盆植物,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刚巧这次五一放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种植一种蔬菜 。假期的第一天,我就跟爸爸一块到花鸟市场买了个花盆 。接着,我们又到小区里挖了些土 。听爸爸说,种辣椒比较容易 。于是,我又去找小区里的邻居要了一株辣椒苗 。乍一看这株辣椒苗十分瘦小,还没有一本语文书高,纤细的茎秆跟竹签差不多 。茎秆周围有几片稀疏的狭长形叶子,有的叶子已经无精打采地垂下了头,我很失望,怕养不活它 。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它的顶端已经长出了四个米粒大小的花苞 。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精心培育,把这株辣椒苗养得胖胖的,将来好结出红红的小辣椒 。接下来种辣椒 。我听从爸爸的吩咐,先把花盆里的土捏碎,再用铲子挖一个小坑,把辣椒苗的根小心翼翼地放进坑里 。接着我轻轻地往小苗的根上撒土,就像给婴儿盖上被子一样 。最后我把花盆端到阳台的花架上给小苗浇水 。我一丝不苟地往花盆里洒水,每片叶子都淋上一些,我仿佛听见了小苗在咕咚咕咚大口大口地喝水,小苗渐渐地恢复了生机,绿得发亮的叶子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所有的叶子都向上伸展着,春风一吹,就欢快地跳起了舞,好像在感谢我这个小主人呢!望着青翠可爱的辣椒苗,我在心里默默地想:长吧,快长吧,长得赛过小树苗才好呢!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辣椒苗结出了许多红红的小辣椒,可爱极了,它们个个都在冲我笑呢!5,幼儿园美工区角观察记录的评价分析怎么写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 。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 。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 。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 。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 。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 。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 。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 。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 。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6,幼儿园常用的幼儿观察记录与评价幼儿的方法有哪些一、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 。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晨间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 。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人口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北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 。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 。”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对于教师常常提出的观察、记录什么这一具体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教师要观察、记录的不是所有幼儿的所有情况,而是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不是那种随意一瞥获得的幼儿行为,而是幼儿在特定环境中的、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行为;不是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生理或物理动作,比如吞咽、伸伸手指,而是经过有机体的认知处理的行为,存在于丰富多彩、组成形式又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 。而体现出发展的观察记录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因记录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如果记录的目地是说明、展示幼儿获得的知识、技能、倾向性以及感受上的进步时,教师可通过有规律、有间隔、系统地记录幼儿的歌曲、文字、网络图、图画、建筑等作品,加上教师、幼儿的叙述,让人看到幼儿的学习经验与经历 。可以说,记录也是了解幼儿学习经历的窗口 。小明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过去他对搭建活动一直不感兴趣,但这次对搭积木比赛很感兴趣,花了好几天时间建了一座教堂,完成后,他说:“这是我做的最好的东西了” 。教师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自我评价,因此在日志上记下了小明的自我评价,同时又做了一个纸条,还给小明提供了其他材料,培养他对建构三维物体的兴趣,并将这些记录进小明的成长记录袋和发展检查表 。教师觉得,这次搭建活动对小明的发展是个很重要的事件,便把小明做的教堂的照片展示在走廊里,希望他的父母看见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幼儿个体的记录形成了一扇窗户,教师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幼儿的进步,并与家长等分享 。同样,通过记录某一特定事件中幼儿群体的行为、作品,也可以提高对幼儿认识的准确性 。在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图书馆角色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详细叙述、对幼儿的工作作品的记录,让别人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经历 。最初,我(指教师)发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问题,幼儿缺乏基本的关于图书馆借还书的规则,图书馆游戏中出现了借书不还、归还的书被破坏的现象 。于是,我决定让幼儿先查阅资料,掌握图书馆规则后再继续游戏 。当幼儿掌握基本规则后,角色活动重新开始,但又出现了新问题——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幼儿为了确保规则被了解,要向每一个来借书人讲解一遍规则 。这样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作为工作人员的幼儿也感到枯燥疲劳,怎么办?我没有立即干预,第二天发现图书馆门口多了一幅幼儿的作品(如图) 。幼儿告诉我,昨天下午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制定了图书馆规则,将规则画在纸上,并请家长帮忙写上字 。规则①说明每个人一次只许借一本书,每本书可以借三天;规则②说明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对每天的借书情况做记录,规则③说明要爱护所借的图书,不允许在借的书上乱写乱画,不允许在借的书上折角 。他们将画贴在图书馆门口,用来提醒每一个前来借书的幼儿 。随后的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几乎全部能按图书馆规则借换书,工作人员也作了整齐的借还书记录 。如果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在幼儿的学习经历中教师的作用,并要对教师的角色加以评价、改进,那可以通过记录下同事的建议、家长的反馈、幼儿对教师的评价等,通过分析观察记录本身来实现 。可以说,记录也是教师了解自己的一扇窗口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们在反复观看录像记录时,十分感慨地说,这段纪录不仅让她们清晰地看到了发生在“床下取鞋”中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开始修正原来所持的幼儿学习观,她们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潜能超出了她们原来的估计,一个2岁多的孩子也会如此自主地探索;同时,她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对于幼儿来说,很多有意义的学习就直接发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记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关注孩子,欣赏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理解孩子,为教师更好地给予孩子以适合其需要和发展水平的教育回应提供依据 。而记录下讨论的过程,并在事后讨论这一记录,也促进了教师的反思 。丽莲·凯兹认为,记录可以“把幼儿在教室里的经历变成可以看见和可以理解的东西” 。观察和记录,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幼儿的学习经历和发展,更有益于教师解读幼儿的行为,解读幼儿建构知识的方式,促进教师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前面三个案例分别采取了实地观察通常的结果呈现方式——“样本记录”和“情境记录” 。样本记录主要记录被观察对象从早到晚的环境和各种生活行为 。这类记录中,主体保持不变,主体所在的环境发生变化 。一般,对个案的观察都采取这种方式呈现 。而情境记录是对被观察对象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全部时间内的行为和背景的记录,即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记录各个主体 。实际观察过程中,教师常常受自身兴趣、重视程度的影响,有所预期地观察,有所选择地记录,记录的内容固定在所期望的结果上,忽略了例外的情况;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来弥补缺失的信息,凭着第一印象对孩子进行猜测、判断 。这些抛开环境的观察、记录,可靠性极有可能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指出,与熟悉幼儿的个性相比,个体的行为与情境不可分割,观察幼儿所处的环境能更好地解释幼儿当时的行为 。在大多数时间内,环境对大部分个体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个体则会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 。在任何环境中,个体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整体的环境,较少受个体自身的影响 。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中有着较为相似的行为 。所以,教师在观察时,看行为,更要看环境 。科学地观察、记录幼儿,是每位幼儿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的基本功 。幼儿教师在记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弱化上述影响因素,以正确的幼儿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实现用记录揭示幼儿的成长,打开了解幼儿、了解自己的一扇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