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的内卷通俗解释 内卷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最近流行的内卷通俗解释 内卷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内卷”是个网络流行语 , 指的是一个圈子里的所有人 , 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 , 不断提高努力上限 , 最后却没有发生大的资源占有变化 , 而造成恶性循环 。
那么“内卷”如果放在“教育”的特有定位下呢 , 这就是时下最流行的一种观点:“双减就是为了解决教育内卷问题”!
这个观点很有市场 , 乍一看也非常有道理 , 举出的 例子就是:由于培训机构的盛行 , 裹挟着大部分的家长和孩子 , 在大家都在补的思维意识的驱动下 , 不得不一起补课 , 而出现“课内教育课外化”、“课内教育边缘化”的不良教育氛围 , 造成“教育内卷”!
真相真是如此吗?我们来理性地分析一下 。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 , 那就是“受教育的对象” 。受教育的对象直接受众是学生 , 间接受众是家长 。学生和家长在接受课外培训的意愿上 , 不外乎就三种表现:愿意;不愿意;无所谓 。
在“双减”之前 , 大部分学生都在外接受培训 , 于是就会发现 , 有愿意主动在接受培训的 , 而不愿意的和无所谓的可能被从众心理和危机意识裹挟着不得不去接受培训 , 就造成了“全民培训”的校外教育氛围 。看上去 , 好像真的符合“内卷”的特征 , 校外培训造成了教育内卷 , 大家都在接受培训 , 最后的结果等于没有接受培训 , 无用功的浪费 , 还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 加重了家庭的不必要支出 。
这就好比 , 一块蛋糕(成绩分数其实是按照相应的等级划分的 , 而小考、中考、高考的录取率其实是按照相应的比例划分的 , 近似于基本固定不变的利益“蛋糕”) , 大家都想划多一点 , 分多一点 , 于是拼命的磨利自己的刀 , 锻炼自己的体魄 , 以期在划分蛋糕时抢占先机 , 重新分配这块蛋糕 。可是所有人都在磨刀 , 所有人都在锻炼 , 最后的结果 , 就是大家所有的努力中和了 , 等于大家都没有努力 , 而蛋糕还是那么大 , 于是基本没有重新分配 , 大家分到手上的差不多一样 。所以磨刀和锻炼是无用功!
看吧 , 这个比喻 , 很生动地说明了“教育内卷” , 既然是无用功 , 就要一刀把它切了 , 这就是“双减”的功用 。
是吗?不是的!大家在认可这一点的时候 , 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 那就是“受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和家长 , 而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受教育的主体”——孩子 。也就是说 , “教育内卷”观点的产生是基于所有学生相对都比较努力的前提下进行定位的 。大家都在努力地补课 , 所以等于大家都没有补课 。而现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一个孩子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行动是很不容易的 , 往往出现几种可能:1、无主动学习的意识 , 当然就更没有主动学习的行动(不是所有人都想学习的);2、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 但没有主动学习的行动(即语言上的巨人 , 行动上的矮子);3、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 也有主动学习的行动 , 但容易动摇(这个社会诱惑太多了 , 付出才有回报的事 , 远远不如不付出纯享受的事有吸引力);4、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 也有主动学习的行动 , 而且比较坚决(我教书近二十年 , 教过这样的孩子 , 但 , 很遗憾 , 凤毛麟角) 。
于是 , 在补课大潮中 , 被裹挟着的家长 , 不得不把孩子们送去补课 , 可是孩子补出来的效果却千差万别 , 原因在哪 , 就是在于“受教育的主体”的不同意识和行动上 。所谓的专家们跳出来了:补课没有用吧 , 好的还是好 , 不好的还是不好!补课无用论甚嚣尘上 。其实补课无用论和补课内卷化是两个极为矛盾的观点 , 补课都没用了 , 谈什么内卷?不过 , 咱们的专家却能够在“矛与盾”之间找到他的平衡点 。前几天看一位大V教育专家的主页 , 这两个观点 , 都存在于他的文章之中 , 只是不同时间发表出来的罢了 。可笑 , 也可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