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与潘金莲做馒头 武松叼潘金莲的奶头( 二 )


潘金莲本是一大户人家的侍女 , 由于人漂亮 , 被大户给看中非要收她当妾 。潘金莲死活不同意 , 最终大户一怒之下 , “不要武大一文钱 , 白白地嫁与他” 。
武大郎的模样谁都知道 , 因此当潘金莲看到武松时 , 立刻动了心思 , “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 , 他又生得这般长大 。我嫁得这等一个 , 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 , 三分像人 , 七分似鬼 , 我直恁地晦气!”
潘金莲的这种心思和行为 , 在古代是要被谴责和批判的 。但社会在进步 , 用现代目光来看 , 却并无不妥 。当然 , 咱还是抛开 , 用“前朝的尚方剑 , 斩今朝的官”的思维 , 遵从水浒传的逻辑继续解读 。
既然潘金莲动了心思 , 以武松的江湖经验之丰富 , 他能看出来吗?当然能!书中就写了 , 当潘金莲决定 , 让武松搬到自己家住后 , “那妇人吃了几杯酒 , 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 。武松吃他看不过 , 只低了头不恁麽理会” 。
也就是说 , 在两人见面之初 , 武松就感觉到了异样!按理说 , 如今哥哥家已成“是非窝”了 , 武松最恰当的选择 , 便是以公务为由拒绝住进来 , 只表示“没事回家看看”就可以了 。
但哪料武松不但同意了 , 而且随后又做出了一个既让人奇怪 , 又仿佛“理所应当”的举动 , 原文如下 。
过了数日 , 武松取出一匹彩色缎子与嫂嫂做衣裳 。那妇人笑嘻嘻道:“叔叔 , 如何使得 。既然叔叔把与奴家 , 不敢推辞 , 只得接了 。”
而正是武松给潘金莲买布料做衣裳的这件事 , 引发了接下来潘金莲决定撩拨武松 , 并在跟武松喝酒时 , 说出了那句:“你若有心 , 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
再强调一次 , 抛开“前朝的尚方剑 , 斩今朝的官”的思维 , 从《水浒传》原文逻辑中 , 便可发现 , 武松给潘金莲买布料做衣裳这件事 , 是引发潘金莲撩拨武松的催化剂!
那么武松如此做正常吗?
站在礼尚往来的角度来言 , 太正常不过了 , 且还是必须的 。
站在整个过程来言 , 却是透出了诡异 。
其一、武松明明已预感到了“有故事” , 却还同意住在这里——到底是何心思?
其二、明明在潘金莲特意等武松 , 制造两人单独相见机会后 , 武松却依然再次“中计” , 并送布料——这又是啥心思?
因此 , 武松给潘金莲买布料做衣裳这事 , 自然就成了焦点所在 。那么武松若不做这件事会如何呢?
答案是:若不做 , 武松必会离开 。因为在两者间 , 已经存在了必然逻辑关系 。
换句话说就是 , 潘金莲先让武松搬来住 , 然后用眼神撩拨 , 跟着又制造两人单独见面机会 , 信号已经非常明显了 , 可武松却配合着送了自己布料做衣裳 , 自然潘金莲就认定了“武松有心于自己” 。
三、无意义和有意义
也许看到这 , 有人会怒斥:你个小编太龌龊 , 研究这些玩意有意义吗?
意义在于 , 通过还原和分析事件过程 , 让人有所警觉 , 达到防范于未然 。
其一:一个巴掌拍不响!当我们遇到一些棘手或暧昧不明的事情时 , 是不是先反思自己呢?
如武松 , 显然他当时最好的解决办法 , 不是“引逗”着潘金莲最终挑明 , 而是发觉异样后就当机立断 , 拒绝搬到武大郎家里 。
他之所以这么做 , 恐怕跟他的那三大特点有关!即:认为自己很牛 , 以潘金莲的爱慕 , 来满足虚荣心!许多人出事 , 不就是因为这条吗?
也许只想要一份虚荣或刺激 , 结果引逗着引逗 , 却发现无法脱身了 。如今再弥补 , 就需要付出惨重代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