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士兵要听兵符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从根本上讲古代的士兵都是效命于国家、听命于皇帝的,皇帝既要用其保卫国家,也要防止其兵变内乱,所以要保持军队驻防的安全性,任何人不得随意调动一兵一卒 。关于古代号令士兵的信物,大家都知道这玩意叫做“兵符”,由于时代不同,形态也不一,有老虎形态的“虎符”,乌龟一样的“龟符”,唐朝的时候甚至有“兔符” 。
刘邦为何要偷韩信的兵符?
刘邦不是偷韩信的兵符,是夺韩信的兵符,君主对将军罢免兵权,通常都用夺字来解释,这是指刘邦当时就罢免了韩信统领汉军队的权力 。刘邦这次对韩信夺兵的原因有三 。其一,这支汉军本就是刘邦授予韩信的嫡系部队,曹参就在韩信作战,刘邦为跟项羽对峙要把主力部队召回,只是手段过于霸道,给了韩信一个威吓 。随后刘邦又把精锐骑兵灌婴、傅宽的郎中骑转投到韩信麾下,曹参也回归韩信军团继续作战 。
所以刘邦的行动只是一次内部调整,刘邦当时还没有信不过韩信 。其二,汉军新灭赵国,赵地还有很多降卒没有编入队伍,刘邦很快提升韩信为相国,地位与萧何并列,又命张耳守备赵地 。其实就是让二人在做好赵国人的政治思想,把赵军转换为汉军,而这支部队将会迟一些投入战场,刘邦却急用战力跟项羽对持 。其三,用兵符召集诸将才符合正规程序 。
刘邦的汉国已经建立国家军事制度,调兵遣将均有凭着,非虎符不能调动军队 。根据现有出土的秦朝虎符,可清楚知晓利用虎符调兵文中流程: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在制定虎符的时候一分为二,一块授予将领,一块在君主手中,两块虎符合并,将领才可以调动部队 。
将领身边则有君主的亲信作为监军,将领如何调动兵权,监军需要汇报于君主 。这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军事制度,按正规程序即便不是刘邦亲临,他的使者也能凭着另一块虎符夺走韩信兵权,只是韩信刚刚大破赵国,威望极高,恐怕刘邦亲临才更为保险 。昔日信陵君因救赵形势紧急,不仅盗贼魏王兵符,还派刺客杀害赵将,夺走其兵权 。项羽则杀宋义夺楚军兵权 。
这种阵前夺兵行动一旦处理得不好是会发生哗变,刘邦自当以快打慢,不给韩信做出反应的机会 。从一点足可看出刘邦擅于御将,他把亲信曹参、灌婴、傅宽都安排在韩信身边,一旦对韩信进行控制,韩信手下这些将官基本都只听令于刘邦,韩信没有自己的直系家臣,这是他在政治上最吃亏一点,刘邦最后也是兵不血刃夺走韩信兵权 。我前一篇就提到过刘邦的军队是效仿秦、魏之制组建,至楚汉战争时,刘邦的军队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掌控军队的方法是要依照军事制度来进行 。
古代将士为什么只认兵符不认人?
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有一个“秦杜虎符”,曾在央视《国家宝藏》的情景剧演绎中表现形式就是“认符不认人”的调兵制度 。从根本上讲古代的士兵都是效命于国家、听命于皇帝的,皇帝既要用其保卫国家,也要防止其兵变内乱,所以要保持军队驻防的安全性,任何人不得随意调动一兵一卒 。古代交通极不发达,守军分布又广,所有的军队只能靠兵符调遣 。
没有了兵符的吴三桂,为什么在造反时军队还肯听他的调遣?
【为什么士兵要听兵符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兵符遣将,兵从将令 。所以古代最常用的办法是统调分离,兵无长驻,将无常兵,就是防止武将佣兵自重,历史上凡是有“某家军”名号的,其结果一般都不太好,比如岳家军,杨家军,戚家军等由朝廷任命的将领一般当然听朝廷的兵符调遣 。但吴三桂则不同,他是有军阀性质的,很多将兵都是常年追随他的,再加上宣传做得好,理由充分(反清复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