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玩市场趣闻 成都鞋批发市场

打过货的李嘴子
旧时成都古玩界有门行当、是当今穿串儿的师爷,手头没有固定货色,脚下并无半尺摊位,经手的东西是买一件,卖一件,被人形象地称为"打过货" 。传言会府有个光棍,除了几分眼力,还练就一嘴功夫,舌头一搅,哄得鳄鱼翻身,嘴皮乱编,逗起死人喘气 。不出几年,挣个浑号,人称"李嘴子" 。
一日、李嘴子来到灌县地界,办完正事,在南桥边吃凉粉,瞟见斜对门一个居土模样的老婆婆在屋檐下打瞌睡,堂屋头一张香案,供着香火,可奈何 。但此人性格深沉内敛、虽憋气于胸,而只能以此画来抒发自己的愤懑 。我估计,他画这幅熨斗图起码用了两年的时间、为此耗尽精、气、神 。你们看——"古董商将右手的纸捻接近那点炭红,只见纸捻慢慢地冒出了轻烟'他将纸捻吹燃,烧起了水烟 。见此情景,满堂宾客惊诧莫名,皆啧啧称奇'古董商不无得意地说∶"这就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他用心血画成此图、点火怎么会不燃呢?"
据传、到了清康熙年间,咸阳知府花重金购得此图进献皇上、康熙龙颜大悦,将该知府擢升为巡抚 。隐约有些陈设 。李嘴子移步上前,见案上佛爷、香炉、蜡台之外,还有一对黝黑的杯子,定睛一看,乃是犀角雕成李嘴子心头不由一亮,回头一看,老婆婆尚未睁眼,赶忙弹到一边 。
次日一早,李嘴子打扮齐整来到南桥,坐在老婆婆门口的街沿上 。那婆婆一看是个背背镜的农民,也不在意 。接连几天,这农民路过此地总要坐上一阵,不是抽叶子烟歇脚,就是要凉水解渴,与老婆婆摆些龙门阵 。
日子一长,凭着李嘴子的乖巧,彼此成了投缘的熟人 。一次,老婆婆脚上有疾,卧病在床 。李嘴子一看机会来了,赶紧到成都鼓楼街的庚鼎药房买了十盒“渴龙奔江丹”,分做几次送上门去 。不出月余,老婆婆居然能下床走路了老人家对李心怀感激,给钱,李嘴子不要,给东西,李嘴子不接 。老婆婆实在过意不去,对李说“……你一个穷苦人家,与我素昧平生,这么帮我,让我一个老婆子如何过意得去 。你看我这儿有啥勉强合你心意的,你尽管拿去,算是我的一点谢意 。”
李嘴子忙了半天,等的就是这句话,见老婆婆的确出于诚意,便开口说“我没得其他嗜好,平时爱喝两口 。我看你桌上这对杯子大小合适,干脆送我喝酒算了 。”回到客栈,李嘴子仔细打量,发现这对犀角杯色泽沉稳,黑中透红,雕工精细,所刻山水、松石、舟楫与人物,布置巧妙,生动自然,至少应该是明清之物 。
东西虽然到手,但当时治安混乱,土匪兵痞、袍哥民团四处搜刮,灌县到成都不过百多华里,数得清的关卡就有七八个 。李嘴子不愧江湖中人,灵机一动,买来两个南瓜,将其中一个瓜蒂轻轻旋下,掏空瓜瓤,再把犀角杯放在里面,盖上瓜蒂,严丝合缝,再抓把黄泥将两个南瓜抹得真假莫辨,才一路蒙混回到成都 。
这对犀角杯被古玩行证实为明代工艺精品,全称应为“犀角雕夜游赤壁杯”,最后卖得800块大洋 。有了这笔钱,李嘴子打过货的营生更加顺风顺水,没过两年就娶妻生子买房子,过起了小康日子 。行里人说,李嘴子算有良心,事后还买了对土玉圈专程送给灌县的老婆婆 。
撵乡奸似鬼
下乡收古董,古玩行称为“撵乡” 。旧时人们“小难避城,大难逃乡”,富裕人家多半城里有房,乡下有地 。民国时期大难不断,一些人把值钱的宝贝放在乡下的根据地,有的干脆运用典型的农民智慧,将之埋藏起来 。久而久之,广阔而闭塞的乡村也就成了“撵乡”的戏台 。
有个故事版本众多,为古玩行许多人所熟知 。大意是说有个“撵乡”的看见一个村民卖猫儿,喂猫儿的食具竟是明代青花釉里红瓷碗,便采用迁回战术,先将猫儿买了回去 。没过几天,“撵乡”的又找到村民,请称买回去的猫儿认生不吃食,想讨那只猫儿用惯的瓷碗 。可那村民高矮不干,甚至给钱都不卖 。“撵乡”死缠硬磨,那村民甚不耐烦,干脆对他交底说“凭这碗,我已卖掉二十几只猫儿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