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殡葬文化,辽宁各地殡葬文化

丧葬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从远古时代开始丧葬就成为了人们非常重视的习俗 。而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丧葬文化,即使是同一个城市也有着好几种不同的丧葬形式 。下面的辽宁文化为您带来辽宁各地的丧葬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鞍山地区
临终病人弥留之际,在家的亲人须守护在病榻前,谓之“送终” 。病人断气后,首先放一秤杆于其右手上,再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 。穿戴齐整后,移放堂屋灵床上;其灵床的放置很在讲究,死者为男性,灵床停放于堂屋左侧;死者为女性,则停放于堂屋右侧 。然后,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床铺草,搬到屋外烧掉,再在屋门口的树干上捆扎几张黄表纸,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时,才能将此纸烧掉 。
县地区
义县汉民葬礼从人死到入殓、入葬、祭祀、葬后有许多程序 。人将死时要事先给亡者穿上准备好的寿衣、寿帽、寿鞋 。停放在“”春凳子上谓之“停床” 。按照佛经信仰头必须向西方,也就是向西方极乐世界撒手归西 。要把尸体用白布从头到脚全蒙上,用青麻绳拌脚,口中放一枚铜钱,左右手各放一块面饼 。断气后,由其子用木勺敲上门坎,向西喊三声:“爹(妈),三条大道从中间走”,谓之“指冥路” 。
北镇地区
北镇虽然保留了自己的丧葬习俗,但是也避免不了受到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些影响 。
与汉人同样,北镇满人寿衣也分衬衣、棉衣、袍衣、褂衣、大挂衣,五、七、九件不等 。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服孝期间与汉人同样,不准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三年之内逢春节不贴年画、对联 。停止嫁娶事宜 。每年清明及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腊月三十是上坟日 。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区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与内蒙古交界,西、南、东三面分别与朝阳、锦州、沈阳相连 。政区沿革阜蒙县史称“蒙古贞”,1904年设阜新县,1958年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政区划分现辖20个镇,15个乡,17个农林牧渔场,382个村 。政区人口面积总人口7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3% 。全县总面积6246平方公里 。政区自然特征县境内西部有医巫闾山和努鲁儿虎山脉交汇 。
1、传统的丧葬习俗
蒙古民族在游牧时期,人死后多野葬;游牧时期结束定居后,受汉族和其他民族丧俗的影响,也有了火葬和土葬 。
①野葬人死后用白布裹上或用白布罩上,然后放在勒勒车上,任其在草原上行驶,尸体颠落何处,此处便是葬地,任飞禽野兽春啄,以为吉祥 。倘亡者尸体在原野无损,则请萨满跳神超度亡灵 。
岫岩地区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南部 。东邻凤城市,西接营口市、盖州市,南连东港市、庄河市,北与海城市、辽阳市接壤,距鞍山市区130公里 。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县,又是东三省开放的前沿,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享誉海内外 。全县总人口约50万人,县内辖15个镇、7个乡、2个办事处 。岫岩镇为县政府所在地 。
满族先人早期认为人死有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进而又认为灵魂就是鬼魂,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能保护或危害活人 。因此,其丧葬习俗已由抛尸于野、“不封不树”,进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存尸体 。肃慎、挹娄人时,无停尸之仪,无哭丧之礼,无服丧之制,“贵壮贱老” 。到了勿吉时,已发展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并且已于“冢上作屋,不令雨湿”,开始重视亲情了 。这时的满族先人还实行火葬、天葬、水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