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象是什么意思( 二 )


意境要比意象复杂的多 , 历来没有一个非常权威而广泛接受的定义 。如果我们从这个词的两个字来看的话 , 意就是作者的主观的情感世界 , 境类似于上文说的象 , 是相对于作者的情感的客观的世界 。也就是说 , 意境是由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意象世界组成的 , 从而形成引发我们情感共鸣的艺术的、心灵的世界 。
意境这个词最早出自于王昌龄 。王昌龄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 ,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 极丽极秀者 , 神之于心 , 处身于境 , 视境于心 , 莹然掌中 , 然后用思 , 了然境象 , 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 ,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 然后用思 , 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 则得其真矣 。””
从王昌龄的论述中可知 , 意境是高于诗歌中的物境和情境的 。物境是诗歌中的景 , 情境是诗歌中的情感 , 如果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话 , 就形成了意境 。这就是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 。
既然意境是情感与意象相互交融的产物 , 那么中国诗歌中的造境艺术 , 其实就是如何让情感与意象相互交融的艺术 。也就是说 , 能成功处理好情景关系的诗歌 , 就是好诗 , 诗歌中引起了我们的共鸣的艺术世界 , 就是意境 。否则的话 , 诗人写的虽然是诗 , 但没有意境 , 就不是好诗 。
中国古典诗歌中 , 最常用的是触景生情的意境创造模式 。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李白看到天上一轮明月 , 触发了他的思想之情 , 这样天上的明月与思乡之情 , 就构成了诗歌中的意境 。
再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是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作品 。一生凄凄惨惨戚戚的杜甫 , 在面对秋天萧瑟苍茫的景色 , 面对大河奔流满山落叶的景色 , 不禁悲从中来 , 从而表达出“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内心情感 。诗歌给我们一种压抑的苍凉的悲伤的感受 , 这就是杜甫和读者共同营造出来的意境 。
既然有触景生情 , 就有移情入景的造境艺术 。诗人在未写诗之前 , 心中早已弥漫着某种情绪 , 这种情绪一定要找到一个出口 , 就把这种情感转移到某种景物上面 , 这种沾染了诗人情感的景物是意象 , 而多个意象在一起 , 就组成了诗人的艺术世界 , 这就是意境 。
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就是典型的移情入景的造境艺术 。本来花儿与鸟儿是没有情感的 , 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仓皇与茫然 , 转移到花儿与鸟儿的身上 , 他仿佛看到了花儿在流泪 , 看到鸟儿在伤心 。
更高级的还有情景交融的意境艺术 。情感与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比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意境的两种定义 , 基本上概括了中国诗歌的意境艺术 。他说意境有“有我之境” , 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情感的强烈宣泄与外露 , “无我之境”是情感的曲折深婉含蓄的隐藏 , 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 , 基本上就是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