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 , 这些文化有可能是家乡的传统美食 。传统的环境 , 而这些文化记忆是长期积累 , 慢慢演变而成的 , 每个地方的文化记忆都能能够代表这个地方的独特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 本期的北京文化之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
比如北京现在把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后改名东城区 , 我觉得非常好 , 非常方便与易于理解 。但也有海外华人认为:成立了新的大东城区 , 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崇文区呢?成立了大西城区 , 同样可以叫做宣武区 。崇文、宣武 , 是非常有文化的说法 , 它比一个东城一个西城的命名高雅优美、泱泱大度 , 而且内涵丰富不知多少倍 , 它反映了北京的精神 , 中华文化的精神 。这才是古老与有文化的北京的城区的最美好的命名啊!
再如原来西城区西四一带的地名极有文化内涵 , 如报子胡同、帅府胡同、太安侯胡同、武王侯胡同 , “文革”中将之与东四一带的地名统一 , 就是说只剩下了一条二条三条等 , 文化记忆便这样湮没了 。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还有许多这样类似的例子 。原来位于西城区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曾是一处多进的四合院 , 充满北京特色 , 现在四川饭店被搬到恭王府内 , 绒线胡同这里变成了中国会馆 , 这感觉一下子就变了 , 现在恭王府的四川饭店已经倒闭 。
原来位于东城区王府井附近一条胡同里的康乐餐厅 , 是见于典籍的京城名餐馆 , 后来搬到安定门去了 , 也不再是以前的康乐餐厅了 , 苦撑了几年 , 康乐餐厅已经倒闭 , 一个老字号就此完结 , 多么可惜啊 。还有把同和居从西四搬到月坛 , 从四合院变成了楼房 , 变化也很大 , 也是从此走向没落 。这些情况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一挪地方就没了原来的风水 。风水的说法包含着迷信 , 也包含着人文与经济与环境的种种关系的研究 , 万万不可粗枝大叶地对待啊 。
其实 , 很多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都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从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商业地理的角度来看 , 任何一家老餐馆的选址、菜系 , 乃至食客 , 都是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蕴涵其中的 。简单的一个行政命令或决策 , 就将这家餐馆从天安门搬到西单 , 或者搬到海淀、搬到门头沟 , 基本上搬一个“死”一个 , 就是这个道理 。
有关北京城市变迁、文化传承的话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话题 , 尤其是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 。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有关北京文化的记忆正在一步步消失 。在北京进行市政规划时 , 希望在北京市各级领导、老百姓的心中多留下一根文化的弦 , 因为有些东西有些事 , 是不能乱动的 。
这里还有一个观念必须弄清楚 。在剧烈的革命过程中 , 我们的认识是破旧立新 , 是弃旧图新 , 是新永远比旧好 。但是文史的价值 , 文物的价值 , 文化传统的价值却并非如此 。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延续下来 , 一个久远的文化记忆保持下来 , 一批古代的文物仍然在闪闪发光 , 一批地名、街名、老字号、老产品、老的风俗习惯延续下来 , 这是非常可贵的事 , 这是文化爱国主义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历史 , 我们要爱惜与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 , 现在是时候了 , 应该明确这一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