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而细腻的周姑戏

戏曲内容丰富还有多种样式 , 老少咸宜 , 同时不同地区代表额文化不同 , 展现的戏曲特点也截然不同 。今天要了解的山东戏曲周姑戏 , 源于民间 , 反映民间 , 以它的易唱易学 , 戏曲内容通俗易懂 , 广受农村妇女喜爱 , 成为山东文化的一朵奇葩 。
周姑戏 , 就是现在的五音戏 。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 是享誉全国的独一剧种 。五音戏 , 原名“周姑戏” 。距今大约一百多年前 。在章丘、长山交界处 , 有一座庙 , 庙内有一个尼姑 , 姓周 , 人们不知其名 , 只知叫周姑子 。此人善唱小曲小调 , 经常口哼小曲四处化缘 。周村是她常到之处 。时值清末 , 朝廷腐败 , 丧权辱国 , 民不聊生 。乞讨者甚多 。
有一对年青要饭的 , 两口子特别喜欢周姑子的小曲调 。每天要饭归来 , 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庙门下住宿 , 偷听她唱小曲 。此时 , 周姑子回到庙中就爱唱“尼姑思凡”时间长了 , 就学会了很多 。从此 , 再前来要饭 , 就经常唱段小曲给人家听听 , 以讨得主人欢喜 , 多打发一点干粮 。后来 , 别的要饭的 , 见二人唱小曲要饭要得特别多 , 也跟着到庙门下住宿 , 学唱 。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 很多要饭的便学会了唱周姑子小曲 。周姑子的小曲小调广泛传开了 。越来越多的人爱听这个调调了 。乞讨者们有了更多的生存机遇了 。于是 , 要饭的自动组织起来 , 打场子、赶庙会、唱堂会、庆宴会、忙红白公事……由原来的干口清唱 , 到加上锣鼓动静 。这就形成了周姑戏的雏形 。
【朴实而细腻的周姑戏】由于该曲调易唱易学 , 内容大都是反映百姓乡里的民间凡事 , 因而深受农村大众欢迎 。特别是戏文中的男婚女爱、打情骂俏 , 事非恩怨、家长理短 , 逢场做戏、捧场逗眼 , 乡上气息、通俗易懂 。倍受农村妇女青睐 , 称为“拴老婆撅子” 。
周姑戏唱腔缠绵、委婉动听 , 大多表现儿女情长的故事 , 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 。境内有民谣道:“周姑子 , 娘们儿的事 , 男人不去听 , 女人抹上蜜” 。据说 , 过去曾出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村妇走娘家 , 听说镇里演周姑戏 , 她晚饭都顾不上吃 , 抱起孩子就往镇里跑 。由于急不择路 , 跑进一块瓜地里 , 没留神被瓜蔓子绊倒 , 孩子抛得老远 。
她顾不得疼痛 , 爬起来抱起孩子跑 , 总算没有耽误了看戏 。但等听完了戏一看 , 怀里没了孩子 , 而是一个大冬瓜 。孩子丢了 , 她哭着回到娘家 , 进门一看 , 孩子却睡在被窝里 。原来她急着听戏 , 抱孩子错抱了枕头 。这个小故事可足见当时人们对周姑戏的喜爱程度 。
20世纪初 , “周姑子戏”已遍及境内各区、县 , 民间的戏班(社)已很普遍 , 这时期 , “周姑子戏”逐渐吸收了京剧、昆腔等剧种的营养 , 慢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板式和锣鼓伴奏体系 , 传至今日 , 该戏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应、鸡刨爪、散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