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而又富有节奏感的东北方言】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东北人火遍大江南北,身边的东北朋友也是如传说中的义气和豪爽,东北人的性格造就了东北方言的传播速度,简单易学并且易懂 。那么,你想知道东北方言的发展历程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辽宁文化吧!
其简洁、生动、形象、高昂,东北方言是南方方言中的一种.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多元民族文化
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红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
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
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
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
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
推荐阅读
- 细腻婉约而又刚柔并济桂剧
- 缠绵抒情而又清新明快的丁丁腔
- 西藏的传统民居,富有民族地域特色
- 富有宁波特色的泥金彩漆文化
- 低调而又霸气的句子
- 我国的物产丰富有哪些
- 纪念爱情而又唯美的泰姬陵
- 富有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王家大院
- 富有文化底蕴的上海外滩
- 全球最富有的十大城市 墨西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