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特色的山南门巴戏

城市里总有这样的一些文化,在人们辛苦劳作之后的娱乐性的文化——戏曲 。那是人们在辛苦劳作一整天后,放松自我的方式 。而在历史的洪流下,城市里的这些文化,往往会流传着一些精华的戏曲文化 。
那么,你可知,在西藏文化中的山南门巴戏是怎样的呢?随小编去看看吧!
门巴族是古门隅土着居民与渗入门隅的藏族和其他部族血统长期融合而成 。其文字用藏文,在门巴族语言中举凡政治、宗教、天文、历法和金属等都是藏语词汇,藏语借词占门巴语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
“门巴戏”也称“门巴拉姆”、“门巴藏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 。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门巴族聚居区,即现在的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 。门巴戏的剧本是直接使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习惯称呼这种戏曲为“门巴阿吉拉姆”,“阿吉拉姆”是藏族人对藏戏的称谓,因此“门巴戏”也可以称为“门巴藏戏” 。
门巴戏的起源主要是酬神歌舞,其直接源头据认为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巴羌表演,把它加以情节化,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门巴歌舞戏剧 。门巴戏由于源自宗教仪式活动,戴假面具演出者在锣钹伴奏下,说、唱、舞错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会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唱词采用散体歌谣形式,曲调随内容和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门巴戏虽然受到藏戏的影响,但并未照搬藏戏的模式,而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心理进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为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其音乐则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 。门巴戏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 。
【鲜明特色的山南门巴戏】规定
“门巴戏”规定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 。演出的开场仪式叫“顿羌”,亦叫“琼根杂娃松”,意为“三个根本的来源”,指借用藏戏开场仪式中的三种人物温巴、甲鲁、拉姆,使之化成门巴戏开场仪式中的六个角色:渔翁、渔夫、甲鲁、仙翁、仙女、龙女 。仪式由这六个角色先后出场舞跳、歌唱、表演,还穿插表演祭祀众神:太阳神、香獐神、大象神、牦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等 。
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要分别扮演剧中六个角色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要由六人轮流串演,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 。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是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他穿黑藏装,戴“薄独”帽,举一面保护神“杜嘎日”旗帜,第一个出来绕场一圈,然后引出六个演员出来表演 。而对伴奏员--鼓钹师,则有更高的要求,除小鼓小钹要由他司奏外,还要求他谙熟全部剧情、戏词,懂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个戏剧节奏相合 。
演出
门巴戏的演出按开场戏“顿羌”、正式“雄”和结尾戏“扎西”的顺序进行 。扮演“娘钦”(即渔翁)的演员在正戏开始之前有一段念诵介绍,在正戏演出中则很少再穿插念诵,只在剧本的散文叙述处,要把作者的议论以念诵的方式介绍出来 。一般情况下,一个整本大戏要演很长时间 。
在勒布地区,每年藏历新年期间,规定都要连续演出《诺桑法王》七天,一天演一段 。据1981年回藏定居的门达旺寺喇嘛次旦次仁说,演出是以有重头戏的角色分成一段段来进行表演的,如《诺桑法王》中云卓仙女飞下人间林泉沐浴,仙女被渔夫捉住,仙翁劝解渔夫将仙女献给诺桑王子这一段戏,就称为《云卓拉姆》 。而老妃顿珠伯姆在王子出征以后,勾结巫师,以占卦圆梦哄骗住老王,借王旨围攻云卓仙女寝楼一段戏,就叫《顿珠伯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