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柏举之战( 二 )


楚军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 。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军赶至汉水西岸进行防御 。两军隔着汉水互相对峙 。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戍是一位头脑冷静的优秀军事指挥家 。他针对吴军作战的特点, 向统帅囊瓦提出如下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 。
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 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 。尔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
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却又听从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战计划,采取冒进速战的方针,不待沈尹戍军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即擅自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
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 。囊瓦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连续与吴军交战,但结果总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军队疲惫 。
孙武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 。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湖北麻城)列阵迎战楚军 。阖闾弟夫概听从了孙武的分析,认为囊瓦素来不得人心,楚军无死战之志 。因此主张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 。并指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军就必然溃逃,届时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 。但阖闾出于谨慎而否决了夫概的意见 。夫概不愿放弃这一胜敌的良机,便率领自己的五千部属奋勇进攻囊瓦的军队 。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 。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以主力投入交战,扩张战果,大胜楚军 。囊瓦失魂落魄,弃军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沙场 。
楚军主力在柏举决战遭重创后狼狈向西溃逃 。吴军及时实施战略追击,尾随不舍 。
终于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及楚军 。吴军“因敌制胜”,用“半济击”的战法,再度给渡河逃命中的楚军以沉重的打击 。吴军继续追击,至雍澨 (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锅造饭的楚囊瓦军残部,大破之 。并与由息(今河南息 县西南)回救的楚军沈尹戍部遭遇 。经过反复激烈的拼杀,楚军又被战败,主将沈尹戍 伤重身亡 。至此,楚军全线崩溃,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 。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五战五胜,于十一月二十九,一举攻陷郢都 。楚昭王凄凄惨惨,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往随国(今湖北随州) 。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结 。
至于吴军入郢后上下忘乎所以,纵暴郢都,内讧迭起,在秦楚联军的反击下,军事、 政治均陷于被动,最后被迫退回吴国,那已是后事了 。用孙武自己的话来说,这便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 。吴军灵活机动, 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吴军的取胜,首先是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军备的结果 。其次也是善于“伐 交”,争取晋国的支援和唐、蔡两国的协助的产物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 于其作战指导上的高明 。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 备;二是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袭击, 使楚军在十分被动情况下仓猝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 军的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最终 顺利地夺取战争的胜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