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三 )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将文字统一 。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
但是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 。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 。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称之为——“汉隶 。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 。西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 。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 。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 。”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 。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 。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 。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 。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 。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 。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 。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 。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 。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 。由于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 。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 。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 。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由上可以看出,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相同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 。显得古朴端庄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

推荐阅读